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网络传播正在改变审美范式
www.fjsen.com?2010-03-19 14:57? 何志钧?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网络传播时代,审美心理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文艺和审美信息再也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利,精英审美趣味势必日益边缘化。人们体验和看待文艺作品的方式、文艺观念、审美理想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如本雅明所言传统文艺审美是感悟式的静观审美,突出的是文艺的膜拜价值,传统审美活动中洋溢着所谓“神性仪式化”情韵,那么现代信息社会中文艺产品则成为供人消遣娱乐的人工制品,呈现的是展示价值,网络文艺、电子游戏则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操控价值、交互趣尚,网络文艺创作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种在线交互的集体接龙、协商切磋。电子游戏借助游戏引擎、3D画面、人物建模、视觉仿真、听觉仿真等,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传感通道营造现场感,玩家可以进入游戏灵境的“虚拟现实”,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切身歆享沉浸体验,操控其中而非膜拜于外、观赏于前。传统的印刷文化奉献给人们的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形象,而网络传播、多媒体艺术则使人们走进了“图像世界”,视觉形象成为文艺审美活动中的新宠。电子游戏、绘本、网络超文本咄咄逼人,时尚化、风格化、奇观化、仿象化的审美取向蔚为潮流。网络传播也打破了文艺审美的地域时空限制,使文艺信息得以摆脱物理载体、现实时空的束缚全球流动,审美主体得以跨域在线交流,传统的源于现实空间和地方性知识的审美心理惯例由此被改写。与文字传播、传统读文时代纸质文学读者理性、谨严、内敛、有序的审美心理不同,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众则长于图像感受,弱于文字思维,更为感性、浮躁、外露,更具民主参与精神和开放兼容的心态。

电子传播使信息交流结构失去了传统媒介时代的稳固性,也势必使自我日益去中心化、去稳定化。传统的作者、读者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倾斜关系、顺承关系遭到了消解。来自各种社会阶层的审美主体取代了传统的专业化知识精英主体成为网络空间、大众文化场域中的弄潮儿。文艺创造和审美实践日益平民性、全民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根据自己的心愿选择特定的创作方式,凸显自己的审美个性。网络传播时代也是一个文艺创造、接受日益媒介化的时代,文艺审美主体的媒介化成为一个突出的事实。这不仅是指传媒业从业人员在当代文艺审美实践中,起着沟通作者和受众的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这些新型文化媒介人成为当代文艺生产消费中举足轻重的新主体,而且是指媒介日益成为审美的构成性要素,作家和受众离开媒介就可能举步维艰。

网络传播对审美客体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传播的时代是一个多种媒体空前融合的时代,这为文艺的跨媒体传播运行提供了契机,赋予了审美客体多媒体性、超文本性,使影视、小说、DV、电子游戏得以相互改编,形成了链接效应。也使它们得以不断汲取对方的技术因子和艺术审美理念丰富自身。同时,Internet的即时复制能力使得原本不复存在,无原本的复制品广为传播,摹本与真本、珍本的界限被消解,文艺产品日益“脱域”化、无根化、中性化、共时化,地方风情、神性仪式化色彩、审美灵韵日渐弥散,膜拜气息、珍稀品质渐次淡薄,文艺与非文艺、商品与艺术、生活与审美之间截然对立、高下判然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商品日益形象化、艺术化,文化日益产业化,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审美自律、唯美主义、文艺超然于世俗生活之外的传统文艺美学观念由此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数字化革命”导致了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的转变,使传统的“烟囱工业”日益被“无烟工业”、“创意产业”、“知识经济”取代,形象、符号、品牌、创意日益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也日益成为审美客体的内核。

后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信息媒体革命是当代文艺美学赖以存在的事实性基础,网络传播在使人类迈进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加剧了审美失范和审美倒错,在对待信息传媒文化问题上,我们很容易因其杂语化、平面化、拟像化而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网络传播客观上要求人们以前瞻的而非怀旧的,乐观的而非悲观的心态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人生,从信息文化良性发展的高度积极引导当代审美实践。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介转型条件下文艺生产消费状况进行现象透视,总结当代文艺审美实践的经验,有利于我们与时俱进,改进传统文艺美学研究的套路和学理范式,更好地涵括和应对当代文艺审美实践的新状况和新局面。(作者单位:山东鲁东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