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社会和谐需要更多“心理疏导”
www.fjsen.com?2010-05-17 17:37? 李红梅?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

就在此前不久,江苏警方靠心理疏导成功遏制一起校园恶性事件。被同学调侃、群殴的程某准备磨刀复仇,民警得知后配合社会力量,通过谈心、交朋友、让打人者向程某道歉等方式,最终将其从危机情绪中解救出来。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对此,一方面个人需要学会科学调节,更重要的,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了解还很不够,认识程度还停留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以及一些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人们有了心理问题主要是靠家人、邻居、朋友帮助排解,发展成明显精神疾患后才会被送往医院。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干预所重点关注的,多是有自杀倾向、受过灾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较少关注表面健康而实际上存在心理不适应的人群。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不只是关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把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因素化解于萌芽。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进行排查并分级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从而化解各种潜在的社会危机。一般来说,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心理咨询、心理援助。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有几个重要关口: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教育。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心理健康是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专业机构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一起努力,加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服务模式,迫在眉睫。而加快此方面的立法,推动精神卫生法尽快出台,确保精神健康维护的相关投入,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