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www.fjsen.com?2010-09-10 17: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经济特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自主创新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主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直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真正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而在这当中,经济特区率先冲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驱开路。

3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以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话”,不仅走出了一条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之路,而且,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改革理论和经验上的准备较以往更为充分。经济特区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地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和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体制改革中走在前面,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比如,率先打破所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率先打破计划体制坚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早探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及外汇调剂、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率先打破“铁饭碗”,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改革深入发展,特区又率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步入“深水区”,深圳最早实行“大部制”改革,创造性开展“行政三分制”改革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珠海率先按照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治理的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这些体制创新上的一个个突破,为全国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经济特区都起着率先开辟、创出新的发展路径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利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成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开始了跨越式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建设的“特区速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特区主动调整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尤其是深圳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用腾出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区牢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强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经济特区在自主创新上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新形象,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发挥了示范作用。经济特区率先摒弃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比如,深圳在2005年率先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城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的科技园区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如今的深圳特区,已从加工基地转变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地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创意之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取得的新面貌。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