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就业产生哪些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与增加就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对近期理论界相关研究的成果作一综述,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问题
从失业类型上看,随着剩余劳动力的日益减少,我国的制度性失业现象逐渐势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我们基本摆脱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困扰,周期性失业人口下降,但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经济波动,因而,周期性失业现象也将不断卷土重来。受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存在结构不对称,自然失业现象将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从劳动力结构看,总量矛盾正让位于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矛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批实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自然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陷入经营困境,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成为被挤出产业升级进程的对象。此外,大学毕业生也面对着技能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现象,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受制于自身较低的教育水平,也日益与产业结构变化不相适应。
就业结构的变动遵循什么规律
就业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一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演进保持着紧密关系。虽然就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但从较长时期看,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是一致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就业结构的变动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水平也同样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就业容量的扩大。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4%,这与发达国家80%相比低了40%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促进就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国要从以第一、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服务业的比重比较小,到目前为止,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如果把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就能够吸收更多的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制造业领域,目前吸收就业的能力没有以前那么高,过去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能再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而仍然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虽然意味着整个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简单劳动的占比越来越低,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搞高精尖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相对来说技术含量较低,但并非都是落后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即使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并不矛盾,相反,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够为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奠定技术、资金和人才基础。
如何进一步完善就业体制改革和就业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就业数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体制改革和就业政策。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使其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二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者的培训力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向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一般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就业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目前,中小企业吸纳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扩大就业,需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2010-09-10梁衡: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 2010-09-10毕京京:试析忧党意识的政治价值
- 2010-09-08王天夫:家庭财富累积影响未来社会结构
- 2010-09-08财政体制改革是政改的核心问题
- 2010-09-08工资上涨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