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地处西部内陆的农业大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四川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受省政府研究室委托,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承担了201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扩大四川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难点、对策研究》的政务调研课题。课题组对四川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及分析,并根据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消费总体情况,探究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近年来,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903.4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86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8678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在消费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居民消费领域仍存在整体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生存性消费特征较明显、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区域消费差异显著等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扩大我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六大因素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121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4760.62元)的86.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1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被访家庭中人均年收入 3000元以下和3001—6000元的各占 33.6%,6000—12000元的只占 19.4%,低收入家庭明显偏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2008年,我省农村人口中劳动力约2867.99万人,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9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耕地偏少与种地收益偏低导致大量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转移。我省是全国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条件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次调查中有81%的被访家庭有成员在外地务工,但高达63.8%的农户家庭强烈期望能在本地务工,或以务工与种地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收入,不情愿到外地务工。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专业技能较低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因素制约,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仍显狭窄。
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市场价格扭曲。根据本课题组近两年来对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相关调查,缺乏合理的农产品产销价格形成机制,一直是困扰我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同样反映出这个问题:广大农户将收入增长寄希望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及降低农资价格,在回答“希望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问题时,近四成被访农户居前的要求是:降低农药化肥饲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价格(20.1%)、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1.6%)、扩大农产品保护价品种范围(10.9%)。
种地收益低与土地流转困境并存。调查显示,农业种植收益低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不合理(25.5%)、产量低(18.6%)、交通不便(15.9%)、缺乏劳动力(13.5%)、不懂科学(12%)、市场狭小(8.7%),等等。但相对于较低的农业收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却未得到有效实现。由于我省地处西部,土地区域差异性较大,农村人均耕地与劳动力密集的矛盾较之东部地区突出,伴随城市化步伐加快,我省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蕴藏于土地中的利益冲突将更加复杂,如何充分发挥土地功能与用途的问题尤显重要。
农村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本次调查显示,农民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家庭积累,而发展资金普遍不足,相当部分农户缺乏启动资金和信用担保等条件,难以获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项目贷款资金,致使最终陷入缺乏发展资金——低产出——增收困难——更难获得资金的恶性循环。除资金不足外,技术指导也不足。广大农民渴望致富但却苦于缺乏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又得不到科技带头人指导,不知道该如何做,加之受科技推广中的虚假宣传误导及自然灾害等影响,科技种田、合理经营的积极性下降,直接限制了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医疗养老负担重形成谨慎消费预期。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工程不断推进,新型养老救助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仍然是农村居民的沉重负担,为此形成的预防性储蓄和谨慎消费预期,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障碍。
- 2010-11-10用科学决策与创新精神赢得未来
- 2010-11-10刘世锦: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三大挑战
- 2010-11-10提倡励精图治 抵制奢靡之风
- 2010-11-05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 2010-11-05主要储备货币国货币政策应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