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基层医改亮点频现 深化改革信心倍增

www.fjsen.com?2012-02-09 17:47? 黄天香 任丽梅?来源:《中国改革报》 我来说两句

孙志刚说,破除“以药补医”,推动基层综合改革,政府的投入必须到位,这是建立新机制的基本保障。各地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基层医改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谈到医改投入时说,“先救命,后吃饭”,也就是说财政投入优先医改,同时建立了量化补助标准,对市、县财政在保持各项补助不减少的前提下,对直管县和非直管县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按年人均0.6万元和0.5万元的标准给予基本工资补助。吉林省领导更是倡导:再苦也要看病,再穷也要救命。要求各级政府要足额安排医改资金,切实发挥了财政的兜底作用。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推进基层医改的前提,也是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运行的重要条件。各地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普遍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分配机制。去年上半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基层医务人员每月平均收入提高了600元。福建省在绩效工资以外,省级财政每年增加支出1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按照人均每年36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重庆市除实行国家规定的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之外,还规定院长(主任)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黑龙江省将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至60%,设置岗位系数和考核系数,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这些改革举措把医务人员的干劲调动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孙志刚认为:“基层医改从现实出发,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症结,在实践中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在实践中推出创新举措,既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又建立了有保障、有活力、可持续的新的运行模式,成为整个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上的一个最大亮点。”

立足强基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年医改,中央投入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设范围和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农村倾斜。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万多人。

各地也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乌审旗推进县、乡、村一体化联动综合改革,在旗人民医院成立一体化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实行“流动医院下乡”机制。西藏自治区为60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服务车,提高了农牧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同时,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优秀人才下基层。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开展服务。浙江省2009年开始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2011年全省招生1070名,学费、住宿费等由财政承担,毕业后到卫生室服务不少于5年或去欠发达地区服务满2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可直接纳入事业编制。贵州安顺市建立辖区内卫生系统名医库,由乡镇卫生院或病人直接选择医生到农村看病,实现了城乡名医的共享,让农村居民就近便能享受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村医队伍建设也得到重视,31个省份都采取不同方式提高对乡村医生进行专项补助。陕西省对村医补助从6000元/年增加到10,000元/年。青海省财政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由年人均5000元~6000元提高到8000元,同时给每个村卫生室每年按1000元标准给予水、电、暖补贴,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村医再增加1000元补助。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养老保障政策,全国91%的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1年底,全省所有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全部得到落实。河南省对连续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不再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断筑强。

孙志刚说,3年医改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和改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