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回归创业本质才能诞生中国微软
www.fjnet.cn?2009-11-03 10:49? 马红漫?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创业板正式开市,在股市激起一片涟漪。上市首日,首批28家公司的股价集体演绎了“一日疯狂”。在随后的交易日里,创业板又成为领跌股市的急先锋。

显然,“过山车”式的股价已成为创业板最为突出的“亮点”所在。遗憾的是,创业板为新兴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输血以及带动相关产业振兴的基本目标,却似乎并未成为投资者热议的焦点。如此本末倒置的市场反应,显然背离了创业板的初衷。

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较之主板的特征在于,股价想象空间大、股本盘子较小、市场波动幅度高。也正因此,如果既有创业板市场发行制度不做进一步完善,市场未来继续疯狂炒作创业板的概率仍然很大。纵览全球,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案例外,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市场基本都是乏善可陈。而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状况不同,当下国内的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纳斯达克首日有2800多只股票同时上市,而我国首批上市企创业板企业数量仅是其百分之一,且大都经营时间较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创业”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占比也并不算高。两个市场迥异的特征,恰恰成为国内创业板被恶意炒作的重要原因。

其实,监管部门对首批上市企业如此“精挑细选”,固然是出于“稳定市场”的良苦用心。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卓越的业绩表现,却成为助长二级市场投机炒作的重要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机构投资者涉足创业板者寥寥,市场缺乏真正的维稳中流砥柱。在创业板上市首日,占比97.37%的交易量均来自散户,这让高频率换手成为了必然。据统计,28只创业板股票首日平均换手率为88.88%,平均涨幅高达106.23%。如此高企的股价已严重透支了企业未来几年的成长性。试想,如果没有监管层精心的呵护,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会更庞大、企业的素质需要市场自行把关,甚至不乏直接退市风险,那么投资者们或许还能保持一份基本的冷静。

与创业板首日被爆炒一并受人关注的是相关公司原始股东的财富膨胀。以周五的收盘价计算,当天就炒出118名亿万富翁。更为让股民津津乐道的是,原本属于娱乐圈的一众演艺明星,也因其华谊兄弟原始股东的身份而身价陡增。可见,资本市场财富爆发的速度远远超越了实业资本的增值速度,即便是吸金能力超强的演艺明星,也不得不感慨股市聚财的速度更快,其间诱惑力不言而喻。但是,财富规模的膨胀与投资回报之间却缺乏必然联系。创业板首发让许多人跻身富人行列,只是提供了坊间的谈资,而并非创业板开闸的根本目的。

创业板对于科技企业的最大作用在于突破了资金瓶颈,从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巨大收益,这才是美国微软与思科受益于纳斯达克的根本所在。

创业板是为创业企业而设,其最终指向应该是相关创新企业与产业的提振。而从创业板本身的科技企业定位看,华谊兄弟等企业的首批入围本身就不乏争议。

以此观之,对于这一新兴市场板块,放手降低硬性的规模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属性导向,最终让市场机制去自我批判,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微软与思科真正诞生于其中。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