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被泛化和娱乐化的“创新”最可怕
www.fjnet.cn?2009-11-07 08:02? 刘海明?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没啥想啥,想啥吆喝啥,不过,吆喝最多的也往往是最缺的。若问大学却什么,最一致的意见可能是“创新”这俩字。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谈话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人民日报》11月5日报道)

  

  大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知识传播,而在于她是新知培育中心,人类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多半在这块土地上萌芽。所以,大学关乎世界的未来,关乎民族的兴衰。大学办得好与坏,关键看大学的创新有多少。跟屁虫式的大学,充其量只能扮演邯郸学步的滑稽角色,没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高等学府的。中国当代的大学,绝对数量自然可观,整体水准欠佳,当是不为夸张的断言,虽然“优秀大学”称号遍地都是,那不过是公开意淫后付费领取的一块招牌而已。

  

  二律背反的东西非常普遍,大学这片神奇的土地里也不例外。譬如,钱老担忧中国的大学独创、缺乏创新精神,这是就实质而言的。只要熟悉高校环境的人都该知道,大学校园里、会场内以及课堂上,最不缺的恐怕就是“创新”了。在不少地方,“创新”被当作一种廉价的口号,甚至被当成任务来强迫完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创新如果可以喊口号,或者被当作一项任务来层层布置,那么,创新断然不会成为天使而是凡夫俗子了。“创新”的泛滥,挤兑了真正的创新大学。遍地开哈的“创意产业”,更是将创新沦落为产业时代的婢女。这样的闹剧,如今正在以正剧的形式上演。产业界的浅薄,毕竟情有可原。作为高等学府,如果也将“创新”当作皇帝的新装,整天披挂在身上,这样的“创新模特”,在玷污“创新”这个词语的同时,还在误人子弟,而误人子弟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这就是误国!

  

  事实上,创新更多是一种精神,她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是一个人行动的原动力,也是行动的向导。对社会(包括校园这个小社会)而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机制,一种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特殊机制。在这个机制里,不断孕育新的思想,培育新的知识,而置身这个环境里的人,未必会将“创新”二字当作工作胸牌挂在脖子里。反观我们的一些高校,“创新”被异化成了政治词汇,被异化成一种空洞的口号,甚至变成了诈骗的敲门砖。有的人,为创新而“创新”,将创新当作行为艺术,只求第一,不问真伪。创新被娱乐化,最终导致创新杯庸俗化。钱老的担忧,应该包含对创新被泛化和娱乐化。而这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钱老所担心的确实很严重,学术氛围基本没有,经济氛围浓厚!”“中国大学这年头是恋爱精神旺呀,学校大多也是为了钱和利在做。”

  

  农谚说得好: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创新亦然。乱喊创新,乱搞创新,庸俗化了创新,这样欺世盗名的“创新游戏”,既可耻也误国!


责任编辑:王超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