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办今天发布2009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调查显示,在公共交往方面,北京市民彼此谅解、宽容、相互帮助的现象蔚然成风。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8%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比2008年的97%略有提升。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的发生率为98%。(中国青年报 11月12日)
文明现象蔚然成风自然是好事,我们也大可不必去怀疑文明办这个98%的数据是否靠谱,一是首都文明办采用的抽样调查确实是科学的方法,二则我们切切实实感受文明在身边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城市文明的践行者和承载者,大可不必怀疑和否定我们自己。
关键的问题是,这98%的主动让座发生率背后,又能够换来多少“主动感谢发生率”,不知道首都文明办有没有想过做一下这项调查。谦让、互助必然是美德,但是感恩同样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感恩的礼让是不能长久维系的,这98%的主动让座发生率要能够不断刷新纪录,恐怕“主动感谢发生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文明从来都不是体现在某个个体身上,而是一种社会行为。而礼让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施舍,如果将礼让当成了一种施舍,那么文明的程度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主动让座是道德的要求,“助人为乐”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满足“快乐”这一情感诉求。老友病残弱理应受到社会的帮助,但这个“理”确实建立在“乐”的基础上,否则很可能就成为一种道德的负担,最少公民所做出的礼让不全都是“发乎情 止乎礼”。
我们也听说过不少虎扑篮球:让座的争议,譬如有些老年人众目睽睽之下呵斥来不及让座的年轻人,譬如有多少人被让座之后连最起码的感谢都没有。这些都是文明中不可忽视的东西,而之所以出现如上现象,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文明还存在着缺陷,缺少了文明中必不可少的感恩之心。让座应该是最起码的道德修养,但却是从自发自愿的情感出发,而不是某种道德批判下的强制行为。
论语上说:“若欲取之 必先予之”,这是道德的基本法则。或许被让座者对文明的公民多说一句感谢、多一个肯定的微笑,礼让者必定也就将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快乐。98%的主动让座发生率能够换来多少主动感谢发生率,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文明行为不是道德负担,对礼让者多一份感恩之心,会带给助人者更多的快乐和鼓励,而文明也将因此前进一大步。
- 2009-08-24“公交车让座率”为何这样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