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暑期实践忙媒体“露脸” 力用错了地方
www.fjnet.cn?2010-07-21 10:41? 张遥?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眼下正是各高校在校学生暑期实践活动高潮期。浙江某高校学生小黄来电话,希望记者能对她所在的暑期实践小分队进行报道。小黄说,不论是找师兄师姐求助,还是通过其他关系搜罗,每个小分队队长手里都得有几个记者的联系电话,关系好的小分队还会共享资源,争取获得更多报道。

据了解,像小黄这样忙着“推销”自己暑期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并不少见,记者的同事也接到过此类采访邀请。有的大学生甚至同时与好几家媒体联系,随时将有关实践活动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传递给记者。

高校暑期实践活动从项目申报、审批到队伍起程、调查走访,直到整理成活动报告接受学校评价,一般要经历好几个月,但核心环节只有一个——调查走访。这样做意在让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人际沟通等能力。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上。千方百计联系媒体对活动本身进行报道,无疑是把注意力用错了地方。

大学生们如此在意媒体关注度,背后是评优机制在作怪。据了解,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在选题意义、创新度这些常规项目上,各个小分队得分差距很小,想出彩只能另辟蹊径。受到何种级别的媒体报道加多少分,在高校评分明细中有详细对照表。不仅如此,媒体的报道还会让老师对小分队的活动项目刮目相看,“整体印象就不一样了”。

现有评价体系的逻辑是,拿到加分就离“优秀实践团队”近了一步,在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中会有更多获得荣誉的机会,而且能在“保研”或出国时占据优势,日后找工作也能为履历增色不少。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的设计固然有自己的现实考虑,可是如此一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媒体报道上,又能在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上收获多少呢?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效果,希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门注意,并为调整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