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民营资本500强”名单的公布以及“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两大央企”新闻标题的出现,使深化国企改革的议论再度升温。但业绩斐然的国企,尤其是央企如何深化改革,意见却难以统一。
遥想七年前,当时国企经营之难,曾经让甫一成立的国资委对自己的职责产生了相当大的歧义。那时的国资委在“管好”国企,还是“卖掉”国企之中犹豫不决。现在看来,这个争论似可告一段落了。“国企能够管好”似已被央企良好的利润证明为事实了。
但央企利润巨幅增加的事实,是怎么得来的?可以说,相当部分央企如今烈火烹油似的业绩,是靠国内市场的垄断获得,并在世界行业排名靠前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央企在保值增值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似可期也。这样的好时光,要谈深化国企改革,难有压力,也无动力。而这样的企业,即便有很高的效率,但只要它以国家信用和行政权力做基础,它谋取的利益即便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做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全社会因此付出的成本可能也是高昂的、无法消化的。比如经常遭到老百姓诟病的汽柴油价格、通信费用,以及世界最大市值和特别能够盈利的石油公司,和世界上客户群最大、也特别能盈利的电信公司,而这又有多少理由可以自豪呢?
“管好”国企不能是简单地管出企业本位的效益,若是这个思路,那是不负责的。从烟草这个暴利的行业在中国的地位,可以看出“管好国企”的误区有多深。
烟草这个行业,除了能够赚取暴利之外,和军工、能源及金融相比,谈不上对国家经济命脉有任何战略意义,甚至对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还有害。但在中国烟草业作为高度垄断的行业,只有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中国烟草总公司唯一可以经营。这还不算,还有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政府部门保护这唯一的经营者。从企业微观经营,到行政手段全部实施的烟草行业,最为典型地说明了“管好国企”只从经济效益出发的弊端。
如何深化国企的改革,和管理出国企的效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要求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之中,国家要建立平等主体的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个环境的建设,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国家的企业退出来。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庞大,我们已经无法简单一卖了之。如何退出?的确考验中国经济的宏观管理经济能力。因为这样的深化改革,是需要创新的。而且既慢不得,又快不得。慢了,系统性风险越积越大——比如政府唯利是图(唯GDP论,不过是其翻版)影响公信力;比如央企的高额利润和全社会的利益无关,甚至侵害社会利益,都是系统性风险。近年来国进民退的焦虑始终挥之不去,原因就是我们对国企的改革慢了!而快了,路径不清,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国有资产流失难以克服。
这样的难题交织中,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突破口,或许就是调整好国企和全社会的关系,把国企的行政角色彻底改掉,逐渐将国企的国家控制,改变成公众控制,即把国有企业叫成国民企业,虽然都可以简称为国企,但是国有企业,还是国民企业,是有天壤之别的。
把本来就是全民财产的“国企”,改造成为股权分散的老百姓的“国企”。在这个过程之中,如何管好全民的国企就不再是国家以一己之力,找一个依法出资人管理国民的财富,而是按照市场经济逻辑组建的公众公司,自己在运行。
这种企业的运行,产权清晰简单、投资主体分散多元,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而且也不在市场上高人一等可以兼做某种行政的裁判。美国的G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它是私人企业转化而来的,但众所周知,全球的市场都近乎把这个公司看成是美国式的“国企”。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国企将不再是各级政府的下属,不再有任何行政的角色。它对社会的责任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再有任何政府和企业角色不清的混淆。但在这种顺理成章的改革中,政府不要把它当成赚钱机器,这可能是比较艰难的。不过我们已没有理由回避,没有时间犹豫了!
(作者系上海独立财经观察人士)
- 2010-08-26国企税负增高,百姓为何不买账?
- 2010-08-25国企应当从利税论英雄转向效率评价
- 2010-08-17国企红利也救不了社会保障
- 2010-08-05“国企税负5倍于私企”说明了什么
- 2010-08-05还有谁在帮国企交税
- 2010-06-24陈久霖沉浮折射国企行政监管制度漏洞
- 2010-06-23国企高管“收入公开制”须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