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天公试比高的同时,有谁认真想过,一旦高楼发生火灾等问题,将如何化解?高楼火灾警醒我们,每一个环节的安全都疏忽不得。
11月15日发生的上海胶州路高楼特大火灾,尽管在4个小时后基本扑灭,但截至目前已导致53人遇难、70人受伤。我们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对所有受伤者和受灾者表示真挚的关切。
这场大火,已初步确定为责任事故,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那么,为什么无证电焊工能够被允许施工?施工方为什么没有安全防范措施?施工方是否有资质,通过什么方式取得这幢高楼的维修资格?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查证与追责,这里暂且不表。透过这场大火,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便是高楼火灾救助难题。
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今天,这道难题将日益面临着普遍性的破解压力。诚然,城市发展的迅速导致城市空间紧张,于是争相向天空要面积,楼宇越建越高,这确有无奈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建设者对高楼似有偏好,以为越高越好,要建就建个什么第一,有的甚至以争城市地标、国家第一高楼、打破吉尼斯纪录为荣。在与天公试比高的同时,有谁认真想过,一旦高楼发生火灾等问题,将如何化解?
应当肯定,一些超高楼在规划建设时,尽可能做了防范。比如前不久,高达330米的国贸三期就声称能防火。然而现实是,没有人能百分百保证它不会遭遇火灾等危险。因而,尽管你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安全理念,比如能抗高温燃烧3小时以上,有避难所可以紧急避险,一旦真着大火,救援队伍又去哪里找那么长的云梯,去哪里找压力超强的喷射水枪?结果真是不堪设想。
显然,城市的救援力量、设备、技术与高楼发展的需要还远不相适应。不少城市的高楼救援装备,只为满足基本公共需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根本不合乎高楼消防要求,否则就必须极大地增加成本。同时,技术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那么,城市的超高楼救援装备成本是该由公共财政买单,还是由高楼业主买单?在高楼救援装备配置之前,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否该无限制地长高?
基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高楼救援难题,基于高楼不断长高的现实,对于高楼的安全设计和配置,国家是否应该有制度的刚性约束?比如,必须执行最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配备有效的逃生工具,必须设置有效的安全避难所等。尽管这样的约束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依然作用有限,却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也算是在无奈的现实困境之下的最优选择。
高楼火灾警醒我们,城市高楼的高度与安全的相关考量、高楼的安全装备和处所设计、高楼的防火安全管理、住户的防火意识,哪一个环节的安全都疏忽不得。须臾的放纵,无异于置民众于危境,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