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腐败日记”暴热网络之前,湖北恩施人贺孝辉、汪学平等人实名举报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及覃之斌等人长达数月之久。岂料,一篇网络版的“腐败日记”却火了,无论作者是谁,谭志国业已成为焦点。19日,湖北恩施纪委表示,对腐败日记主角谭志国的调查已提上日程。(11月21日《今日早报》)
今年初,广西烟草专卖局销售处处长韩峰因“香艳日记”停职审查,开创了网曝日记反腐的先河。如今,一篇名为《腐败书记微博》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又将湖北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当地纪委介入调查,这起事件终于从网络围观进入实质反腐阶段。相信在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下,真相定会水落石出。
只是,以这样的方式启动调查,恐怕是两位举报者所始料不及的。长达数月之久的实名举报,竟然不如一篇匿名的腐败日记更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不禁令人唏嘘不已,掩卷深思。
如今,网络已无孔不入地渗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深刻影响并颠覆着惯常的思维模式。在反腐败领域,网络以其公开、透明、快捷、影响面广的优势,迅速成为最新利器。抽“天价烟”的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猥亵女童的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等一批官员在网络反腐风暴中落马,体现了反腐与网络的交融互动,见证了民主力量的生长。
然而,与网络上民间自发反腐之踊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公民举报的热情却有所降温。此前有报道称,2003至2008年5年间,北京检察机关受理的案件中经群众举报的只占35%,较之本世纪初的近70%显著下滑。去年《中国青年报》开展的“公众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网络曝光”以75.5%的支持率高居首位,令举报、媒体曝光、信息公开、信访、审计等传统手段黯然失色。
究其原因,力推网络反腐而出名的湖南株洲原纪委书记杨平认为,传统的举报方式效率低、缺乏监督而且不够畅通,出于对“官官相护”担心,老百姓认为通过官方渠道举报成本高、风险大。诚如斯言,恩施“日记门”中“实名举报数月,不敌一篇腐败日记”的怪现状,便是生动的注脚。
对于实名举报无动于衷,对于网络日记闻风而动,这看似纪检监察部门重视网络民意的体现,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说明我们的反腐工作尚存在被动滞后的一面,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待群众举报,而是在舆论压力下介入调查。事件不闹大不重视,不捅到网上不解决。唯有网络“放大镜”制造出轰动效应,才能使所揭露的腐败事件尽快进入司法程序。
重网曝轻举报,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一方面,它严重挫伤举报者的积极性,损害纪委监察部门的公信力形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五花八门的反腐民意集体涌向网络,网络反腐的弊端必将被放大和凸现出来。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容易被人利用,造成对他人的恶意诽谤造谣,不仅浪费相关部门调查的人力物力,还损害当事人的名誉。其次,网络反腐的信息缺乏权威引导,很多信息未得证实便在网上泛滥,势必产生一系列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此外,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公共舆论”,很容易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多数人暴力”和“舆论审判”,干扰纪委部门调查和司法机关审判。
应该说,网络举报和实名举报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后者可信度高,调查成本低,便于对腐败分子开展小范围精确打击。在期待恩施纪委尽快完成调查并公布结论的同时,更希望其能对“实名举报不敌腐败日记”的现象进行反思,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方式、畅通渠道、提高效率,唤回公众面对面参与反腐的信心,让各种反腐手段各尽其能,共同发挥威力。
- 2010-11-12"给多少钱做什么样的事"是不是举报?
- 2010-10-20官员遭好友举报自杀岂能“以谜解谜”
- 2010-09-19电话举报,看谁还敢强拆迁
- 2010-09-17对不起,我不举报乞讨卖艺人员
- 2010-09-15举报人的双手能否换来一部保护法
- 2010-09-02举报贪官得巨奖安不安全?
- 2010-08-20给举报者奖励不如给制度通上“高压电”
- 2010-08-09别拿“举报干部”者的身份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