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10时20分许,广州地铁五号线的一趟列车内突然起火,火警来自于车厢内的一个小煤气瓶,爆炸后火球烧到了车顶,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纵火者自己受伤),而纵火者吴美成也在事发后不到7小时即向警方自首。目前,本案正由广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进一步审查。
事情已经过去几天,对于当时身处其中的亲历者甚或每一位广州市民而言,其实都够万幸的:万幸火势被迅速控制,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更万幸的是,职责部门甚至所有市民,藉由此次后果不太严重的“1·10”地铁纵火案,可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够展开全面的反思,查找仍然频频显现的安全疏漏,研讨尽可能周全的保障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果如是,可谓善莫大焉。因为地铁交通的特殊性,发生在这里的安全事故,掰着指头可以罗列出来的,几乎每一次都是一场旷世噩梦。能有这么“温柔”的一次提醒,对于整个城市而言都不能不说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这几天来媒体的连续报道,已为我们勾勒出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包括纵火者不那么如意的人生。与此同时,“广州地铁是否要重启安检”成为市民讨论的热点。刚刚结束的亚运会,广州地铁安检工作以及各项保障措施比较到位,是否有必要重新考虑将这一“战时”的安检程序延伸到城市的日常生活?这一问题让人们异常纠结:既想方便又担忧安全,几乎成为不可兼得的奢求。不仅如此,有论者甚至指出,常态的安检程序或要牵涉大量警力,甚至加大地铁运营的成本,可能是地铁不堪承受之重。
成本代价当然不是免掉安检的理由,因为市民的通行和生命安全才是最应考虑的问题,只要有必要就应当做。为了生命安全而让渡一部分生活便利,是不得已的选择。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多需要检视的细节以及那些日常被忽视的安全疏漏,在这个时候恰好是一个整体反思的时机。五公斤重的煤气瓶是如何顺利带进地铁的,到现在为止警方还没有给出权威回应。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很有可能肇事者采取的是包裹形式。如果整体性的安检很难做到,那么大件行李、包裹的抽检应该能够实现。况且,亚运期间使用的众多安检设备,在亚运之后也应有其用武之地。
是否可以在不增加人手的前提下实现人员和设备的更充分利用?站台上的地铁工作人员,除了提醒乘客注意上下车安全之外,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能?或者本身就有抽检职责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存不存在形同虚设的嫌疑?在经历了亚运期间的神经紧绷之后,各个职责部门都有松口气的心思。但身系万千市民的通行安全,其实容不得一时半刻的懈怠。纵火案发生之后,地铁方面表示已经增加了人手,对于乘客携带的大件行李将进行询问并查看。不知这样的增加人手是否会加大地铁运营的成本,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案发前后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使不增添额外的安检程序,现有程序的执行也存在松紧与缓急之别,说白了还是重视程度的不同。而现在这种案发之后的“高度重视”与“提高警惕”,所面临的最大考验还是能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
此次地铁纵火案也给了市民一个学习和掌握基本安全常识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至今让很多人后背发麻。地铁发生火情之后该怎么办?包括自救、报警,甚至提高日常乘车的警惕心,这些原本是每个市民都应当熟练掌握的技能,遗憾的是此类常识的普及为什么都只能在事故之后才被突击补课?安全常识的日常教育,不仅地铁一隅,人存在于世间,需要面对太多可能的灾难与危险,应该有更多心理、知识、技能方面的日常准备,而这样的准备不能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建设地铁。地铁为我们的都市生活提供了便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给城市提出了需要更加重视的常态安全保障要求——— 容不得一刻的懈怠和丝毫的疏漏。“1·10”地铁纵火案对这个城市而言,不啻是拨打了一次110报警,让职能部门去检视各自的工作,也让整个城市提高警觉。
- 2011-01-10武汉无地铁民何以堪
- 2010-11-08谁的“热情”挤爆了广州地铁
- 2010-11-08从广州公交地铁关闭“免费门”说起
- 2010-11-08广州实行和取消地铁免费欠缺民意环节
- 2010-09-19“地铁为员工家属免票”没啥可争议的
- 2010-06-10以涨票价为地铁减负不靠谱
- 2010-06-04副首相乘地铁上班该怎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