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听证”不应是个寒暄词
www.fjnet.cn?2011-06-17 07:22? 张刚?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广东省东莞市为水价上调征集10名公众代表召开听证会,却最终只有5人报名而被迫延期。(6月12日《京华时报》)本是关系公众利益,旨在听取民意的听证会,却被民众冠以“走过场”、“表演”的形象工程。听证,什么时候成了民众心里的寒暄词?

听证会面临的民众参与尴尬,表现的是民众对政府听证会信心的阙如。在民众潜意识中,个人意见在政府预案面前实现的通道无疑是相当逼仄的。一方面,民众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使得意见难以被政府采用;另一方面,政府对听证会意见重视不够,一切按照预案“如期”进行,听证会俨然变为政府决策执行的“提前预报”。事实上民众不需要大道理,如果他们皆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见,并择其合理性而相应采纳,这样的听证不应会出现“门庭冷落”的局面。而恰因此,听证很大程度上变成政府对民众的寒暄。

这样的寒暄,对民众来说是无奈的寒暄。不去,好像政府开门纳谏,而民众毫无参政热情,民众可能被倒打一耙;去,你明知自己的意见难被采纳,于是更多人将异议变为违心的赞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越来越多的政府听证会批评的自由是给予了,但是谁来承担批评的结果?听证会一过,是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政府按照预案大刀阔斧的继续推进“原计划”,民众骑着单车继续上班并被动接受不断上涨的水价和柴米油盐?

当然,许多政府机关也有他们的解释。他们会收集所有代表发言稿研究,并在综合公众各种意见基础上产生最终方案。我们无意于怀疑政府“开门听证”的民主作为,但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正面的声音如此微弱,民众潜意识中对听证“作秀”的理解却又如此强烈?这还是说明了政府在采纳民众意见上作为的不足,对政府听证会效果的民众公信力普遍下降的结果。

听证,是政府加强与民众沟通,顺应民意加强决策民主性的必要举措。民众的诉求是最实在的政策指导,解决民众诉求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民众意见未被采纳,政府最好能够给出相应理由并提出更好策略,不要让民众质疑政府倾听民意的真诚性。如此,“听证”才不会再次变为政府与民众的互相“寒暄”,这样的听证也才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