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未清洗的毛毯引发的联想
近日,记者通过连日调查确证,某著名航空公司的大量飞机毛毯未被清洗和消毒而直接再使用。
这则新闻肯定会让很多人有如吞了苍蝇般不快。大家都有坐飞机的经历,对毛毯的使用也不陌生。当我们享受着免费的航空餐,看着漂亮的空姐时,哪曾想到,身上所盖的毛毯,有很大概率在没有清洗消毒的情况下已经被多次重复使用。
回味这一丑闻,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较长时间以来,航空公司向来是高档服务的象征。说在情理之中,因为它不过是社会诚信危机的系列表征之一,并没有超出公众长期以来,在监管不到位的现实下,基于自我保护所形成的“大胆怀疑”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不使用饭店的浴缸毛巾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之一,哪怕是五星级饭店的。难道五星级标准还不足以让人信任?不信任的不是标准,而是标准的被执行程度。“瘦肉精”事件大众应该还记忆犹新,在此之前,谁会想到这种事情会出现在全国知名品牌“双汇”身上?
名牌在公众面前失去魅力,这不是一个好征兆。打着名牌或知名公司的旗号搞伪劣,无异于在公众脆弱的信心创口上撒盐,受害的是社会诚信体系。遏止这类现象,不能仅在标准的制定及执行,因为标准的执行在企业,而企业总以最大限度追逐利润为指向;更重要的是落实严厉的外部监督和究责,严厉的监督和究责,能倒逼企业对标准敬畏,反之则无异于纵容。
飞机毛毯事件的链条,包括航空公司与其外包的服务公司。按以往究责惯例,板子最终会打在当事的服务公司身上,最多,再加上航空公司的直接责任人。但是,如果仅限于上述处理,那么,航空公司的敬畏之心由何而生?
监督不应该习惯性地就事论事。去年同期,国外媒体曾曝全球最大航空餐供应商的配餐厨房有蟑螂、苍蝇,而新近的这则丑闻其实足以引发遐想:毛毯有恙,航空餐能否独善其身?谁去实施监督?难道总要依靠媒体?
不知道那些坐飞机头等舱的人们,看到这则新闻会怎么想。这次暗访,没有迹象表明,那个可恶的偷工减料的服务公司,对头等舱有特别的优待。蒙受了毛毯不洁污染的,是否也可能包括航空公司的领导?这再一次证明,没有严厉的监管和究责的完善机制,所有人都可能为之买单。无论你多么尊贵,在无微不至的假冒伪劣面前,都是被一视同仁的弱者。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 2011-01-26海南航空年终奖再证分配不公
- 2010-11-24漠视航空,中国必吃苦头
- 2010-09-08航空领域的危险驾驶也应一并治罪
- 2010-08-30不出事,“河南航空”恢复原名不?
- 2010-08-27航空安全的最高原则是“零容忍”
- 2010-08-26让公众看到真正的航空安全
- 2009-11-12航空“黑名单”,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