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湖北一个八九人的巡视组,进驻贫困县秭归20余天,花掉80余万。曝光的有关明细表列支了接待费、礼品等五大类费用,每项经费后都有数量、金额及备注,其中包括两部手机给领导,10台平板电脑送给巡视组等。
消息披露后,有关方面的解释和说明,令人疑窦丛生。一说只花了11万多,但80万乃经当地财政局审核确认的。即使是这11万多的支出,也与经审核确认的《明细表》中诸款项不符。虽为说明,却未对赠送礼品一事进行解释。至于参与消费的巡视组人数,一说8人,一说9人,一说还有4名市领导陪同。令人不解的是,政务公开、阳光财政、信息公开这些理念,为何一到实践中还这么难?还要遮遮掩掩搞成一笔糊涂账?
据称,这样的巡视组在湖北有8个。不管巡视组此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自身廉政勤政情况”的监督职责多么必要,在公款消费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质疑后,巡视组都必须首先自证清白与清廉。因为如此公款消费,不管是11万还是80万,抑或是有搭顺风车的行为,都无异于是对党风廉政主旨的极大反讽,无异于留给公众“巡视”成“巡食”的直观印象,已影响到巡视组自身的公信力。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公众就会问:还有多少公款在“巡食”中流失?同时,还会做一道简单的乘法:8个巡视组的花费是多少?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巡视组,花费又是多少?
毫不怀疑巡视组职责的正当性,党风廉政检查本身也确需公款成本。但此事的曝光则把有关潜规则摆到了桌面上,巡视组必须面对和回应公众如潮的疑问:这个成本该谁出,是巡视组有专项支出,还是由对方接待?如果由对方接待,又如何确保巡视结果的公正性?巡视组出巡花费有没有标准,哪些项目允许公款支出,哪些项目绝对禁止?巡视组公款花费的公务支出与私人消费有没有明确边界?
事情已经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公众未必相信从目前的零乱信息中得出的初步结论,但都期待能有一个权威的合理的直面问题的解释。躲避、回避、支吾、沉默、遮掩、张冠李戴等态度,最终只会让自身公信力受到伤害。有错、有不当花费,坦诚承认,以后改正就是了。没有这些,或目前信息与真相信息不符,也不妨理直气壮地澄清。因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不回应、不解释往往会被公众默认为心虚和事实。
- 2011-09-15以民生视角审视巡视组之谜
- 2011-09-15《爱民十戒书》与80万元巡视账单
- 2011-09-14是巡视还是巡游
- 2009-11-10如此“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