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实践作业造假”扇了谁一耳耳光

www.fjnet.cn?2012-02-24 19:40? 玫丽娜?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报载,今年寒假,福建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魏文亮唯一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写这种两三千字的文章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上网找找全有了”。“稍微有点难处的是,学校要求《寒假社会实践表》要经过实践单位盖章确认。不过一个舍友的姐姐在漳州经营石制品工厂,可以给我们宿舍的6个同学都盖上这个企业的印章。”(见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希望学生们在假期能因地制宜做点有意义的事,使自身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没想到一些学生们采取这种应付的态度。可以说,这种行为绝非福建某高校大学生们的专利,全国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殊不知,“实践作业造假”,不仅使假期社会实践失去了意义,而且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学会学历、简历造假,不劳而获,怎么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实践作业造假”的背后,乍一看,是大学生不诚信,是单位公章把关不严,实则有多种原因。虽不排除有的学生确实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而“空手套白狼”,但更多则是学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只得盖假章来应付。据我所知,这种现象在文科专业最为常见。因为社会对理科生的需求量大,理科生容易找到实习单位。特别是一些高校都与一些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假期统一组织理科生集体去企业实习。而社会对文科生需求量小,许多高校对文科生的实习是“任其自生自灭”。在这此背景下,出现“盖假章”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对于大学生“实践作业造假”,高校是心知肚明,对此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说,高校自身对“实践作业造假”现象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高校的放纵,才使得大学生“实践作业造假”愈演愈烈,甚至成了“明规则”。出现这种不该出现的现象,我认为,关键是高校的认识与指导不到位。目前,我们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不平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自己找到实践的单位,而高校偏偏把这种社会实践的责任推给学生,不去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导致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因找不到实践单位而不得不造假。

须知,本身该负责任的,却不去负责,实则是一种懒政行为。乍一看,误导的是部分大学生,实则是高校教育发展大计。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