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城市化进程中的简单化
www.fjnet.cn?2012-03-01 17:20? 张桂辉?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27%。从统计学意义上讲,中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2012年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元年”。蓝皮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5%,其间有1.5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转换。 无疑,这是一个大势所趋、利大于弊的转换。一方面,转换身份和生活空间,是不少农民的良好愿望。现今虽然不像计划经济时代,“农转非”后,享有粮油指标供应等实惠,但至少可以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且可以分享城市良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增加的必然过程。而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时下有些地方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些简单化的迹象——把农民身份一转了之,再也不闻不问,或者很少关心过问。这就可能留下隐患。须知,一个人要顺利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并非一件易事,或者说需要一个长度、难度不等的转换过程。 事实证明,农民在实现身份与职业转变过程中,必须实现自身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转变。换言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转身上楼”,并不代表着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换。可以这样说,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不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简单转变,也不是农民居住空间的简单转移,而是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元素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笔者以为,农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必不可少的准备:其一,生活准备。城市生活成本高,既没有自留山,也没有自留地,养不得鸡鸭猪羊,种不成五谷杂粮,且长年累月,从油盐酱醋到水电煤气,从垃圾处理到物业管理等,哪一样都离不开钱;其二,技能准备。常言道,坐吃山空。农民转换身份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找不到合适工作,单靠既有的那笔征地或征迁补偿费过日子,用不了多久,就可能陷入后继无“粮”的困境。其三,心理准备。毋庸讳言,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农民,综合素质与市民比较或多或少有点差异。最直观、最普遍的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场合,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等。因而,有时难免吃白眼。如果文明素质不提高,心理不作调整、不能适应,就会成天耿耿于怀、闷闷不乐。 据悉,“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程度,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成反比。政府越重视,“病情”就越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变身”农民着想,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多形式多途径,有效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解决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行为和心理转换。否则,农民即便身份转换了,也未必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时间长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等,都会冒将出来,轻则影响生活质量、美满幸福,重则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谐,甚至可能助长“城市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24]让伪城市化做好城市化的过渡角色
- [ 11-24]被低估的城市化水平
- [ 08-18]不愿“农转非”隐含的城市化问题
- [ 06-23]高铁怎样在城市化中发挥作用?
- [ 02-14]“国际大都市”里有多少“人的城市化”?
- [ 12-30]垃圾围城困局已成城市化的“切肤之痛”
- [ 11-23]大火后看中国城市化误区
- [ 08-23]引导进城农民“观念城市化”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