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戏谑盗贼“年会”别冲淡警觉

www.fjnet.cn?2012-03-22 08:19? 然  玉?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3月20日,武汉警方捣毁一个盗窃团伙,刑拘了十余名窃贼。警方实行抓捕时,该团伙正在召开“全国年会”,来自湖南、山东等地的代表正在比对武汉地图划分地盘,交流行窃经验;组织盗窃竞赛,一周内偷钱最多者获胜。据团伙会议记录规定,成员一旦被捕不能出卖组织。

凡此一幕幕,很有传说中江洋大盗的气派。有先哲说过:“盗亦有道”,在现时代大可作一番新的诠释:所谓“道”不再是道德、伦理层面的坚持,而是一种技术、经验的共享。据此或许可以推定,“世已无侠盗,徒留贪婪蟊贼尔耳”——嬉笑怒骂皆浮云,也只有在盗窃团伙被一窝端的情势下,众人才可如此谈笑风生、戏谑嘲讽。若非如此,犯罪的高度组织化,本是一个颇让人头疼的话题!

从古至今,“梁上君子”一贯是香火不绝的职业。有人创造,便有人投机;高风险之后,或是高收益……凡此种种,莫不在推波助澜,继而前赴后继“撬门溜锁”而不歇。窃之为窃,多被定义为占人所有、不劳而获;而偷之不恒为“偷”,便在于围观者并不是受害者,他们消费着失主的苦难,而不自觉想象着那月黑风高、飞檐走壁的风雅图景。

不同的叙事传统之下,对“盗贼”的再塑造倾向,都有着某些显而易见的共性。日漫里有“怪盗基德”之角色,睿智、张扬而极具魅力;中式武侠中,也有着类似盗圣“白展堂”之类的人物,劫富济贫、名闻遐迩,很是潇洒从容;甚至,在某些现代剧内,性格乖张、亦正亦邪、行为诡谲的“神偷”,亦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最不济,如《天下无贼》中的“黎叔”,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可也留下了“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妙绝独白,以及颇为江湖气的范儿。

对于小偷,人们总是缺少感同身受的自觉、缺少共知共感的情怀,总任由心底的“江湖萌动”,冲淡是非、对错、正邪之立场。时至今日,在对“小偷全国年会”的民舆解读中,也竟还有着相似的情绪表达:所谓“盗窃竞赛”,被一些人理解为——刺激、惊险、拉风的戏剧化游戏;所谓“不能出卖组织”,被解读出义气豪迈,甚至负责的道德意涵,继而拿之与沦陷的世风对比,俨然高下立断!当犯罪未能成型,某些潜在的恶被选择性遗忘,而其余一些东西,却被持续放大。

只因我们的偏执想象,恶劣的、极高危的组织化犯罪,被戏仿与解构,徒留怒骂嬉笑、粉饰美化,反倒缺了必要的警觉,以及深度的反思。须知,“分地盘”、“共经验”的盗贼,永远不会照你我想当然的剧本行事。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