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别让遴选“低碳”了基层

www.fjnet.cn?2012-03-30 08:21? 易国祥?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公开遴选公务员”这一颇受社会关注的选拔干部“动作”,已经由地方、部门的试点,转入到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实施阶段。主管部门称这一举措进一步改善了中央机关公务员队伍的来源和经验结构。

中央机关优化公务员队伍无可厚非。在中央机关试水遴选前,笔者没有听说冻结转任吸纳新人。这就说明中央机关在吸纳初级人才上,至少有初始录用、正常转任和现在的遴选三条渠道。当然,面向全国的遴选,在人才选拔和程序规范上更有优势。对此,我不怀疑对遴选作任何乐观的评价。

问题是,在遴选的背后,是基层公务员队伍年年被抽丝剥茧,无偿奉献。伴随着遴选,不只中央的上级机关有很多方式将优秀人才转移到“高处”。有评论认为,“这进一步增强了对于基层干部的吸引力。”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增强了基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惜,这种吸引力的动因不是基层本身。

多年来,基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更是吸纳人才的蓄水池。鼓励基层招收大学生,指令基层接收选调生,刚开始犹如“雪中送炭”,但后来,基层单位成了上级机关“锦上添花”的人才供给地。有些县、街道和乡镇,没有编制和预算,想办法接收安置新录用人员和选调生。然而,在乡镇和街道的大学毕业生,多数被上级机关长期借调,真正坚守基层的凤毛麟角。现状是,基层对大学生不能作太多指望,大学生在基层很难安心,基层固有的干部严重老化,面临青黄不接。有基层领导戏谑,在干部资源的消费上,基层过的是“低碳生活”。

优秀干部资源的分布与流动,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农村空心化一样,高层的“锦上添花”,以基层的“雪中减炭”为代价,直接受损失的是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地方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

我们乐见基层公务员有平台上升的通道。但过度诠释遴选的“政绩”,也许会诱导人先避开被热捧的高层机关,选择相对容易入门的基层进入公务员队伍,然后再图曲线“北上”,如此投机与镀金的职业动向,不值得褒奖反而要予以矫正。再者,我们一面在成千上万的往基层派干部,一面又以制度化的力量“蚕食”基层的人才,严峻的现实呼唤我们对“底层设计”予以必要的关注。

  • 责任编辑: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