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城市可以被划线吗?

www.fjnet.cn?2012-03-31 08:27? 刘  敏?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武汉被列为“1.5线城市”,仲量联行的一份报告这样“定位”。

仲量联行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它对中国城市的分级,因此更像是一份投资参考。类似于商人们把商品及其对应的人群,分为低端、中低端和高端,标上高低不同的价格。术语上,这也许叫做市场细分。

照例地,这种城市分级引起议论。在武汉,认可与不认可的都有;在外地,也是如此。我见到同为“1.5线”的某个北方城市,当地的报纸做了很大一篇落地报道,显示着自己的发展成就,如何与离一线仅差“0.5线”距离的匹配,并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更大的追求。

有没有不想升“线”的城市呢?很可以说没有。二线三线四线不仅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而且它意味着市场的选择,意味着投资者的青睐。这常常是被放在城市发展的优先位置的。一种房地产的投资参考,就是这样标示了城市的外部定位与自我定位。

武汉是“1.5线”城市吗?武汉到底是几线城市?多年来,这类问题在现实中和网络上,总能激起人们辩论的热情。人们确实在“划线”的框架中争论,也确实在这个框架中作出理解和判断。比如说,“庞大而昂贵的市政建设计划”,似乎只有一线城市才有资格去做,非一线的城市大约只有“跟风”、“跃进”、“躁动”的份。

再比如说,城市渍水,或者城市照片中的某处简陋一瞥,中国城市的共性问题,非一线的被凸显和放大,一线的则有意无意的被遮蔽。这就是说,人们的信息选择以及隐含的价值断定,都在配合着城市分级的需要,印证着城市划线的正确。

中国曾有“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处于不同的线,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城市划线,借用了国防军事词汇,而转换成了经济和商业概念,目前它又从经济领域进入到社会领域,成为一个社会词语。

我们在划线以及虎扑篮球:划线的种种讨论中可以看到,经济概念是如何支配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判断,以至于人们是如何自觉地在一种经济(或商业)预设中来产生问题感和讨论问题。

一二三线的划分,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所在多有,各种各样的都有,比如城市宜居、城市管理、行政效率、空气质量、投资环境等等。它们大多不是目测或观感,而是有细致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流程。如此之多的城市排名、分类或定级,真正能持久而广泛地被人们谈论的,其实有两个,一是GDP排名,另外就是这种一二三线的划分。

我想,这确实印证着,经济在主导着社会,主导着城市,主导着中国。这也是经济概念何以能够社会化,具备“正确性”,支配社会意识的原因。

说回到武汉。武汉在全国城市里的位置,应该有GDP或者划线之外的视角。

比如说,武汉自近代以来长期是举足轻重的城市,不是因为如那份“1.5线城市”报告里所列举的,如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储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我甚至怀疑在“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时代,这些指标是否被发明了出来,是否有统计的技术可能性,而是因为,武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绕过、不可低估的巨大存在。

比如说,在投资者、房产商或市场的选择之外,还有民众的选择,生活的选择……它们同样是,也许是更重要的,中国城市的定位坐标。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