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未来
www.fjnet.cn?2012-04-01 08:35? 陈季冰?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我记得在2009年,位于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旗舰店由于租约问题曾一度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以至于沪上乃至外地媒体掀起了一场“保卫季风”的舆论战,最终它得以续约存活至今。当时有人提出过一个很有力的观点:季风不仅是一家书店,它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作为那场热闹论战的一个三心二意的旁观者,素来信奉自由市场的我虽然并不赞成那些呼吁业主(地铁公司)或政府补贴季风书园的主张,但对于这书店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学上叫“正面外部性”)这种笼统说法,我是同意的。 正如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近日在一个研讨会上说的那样,“独立书店……最重要的特质是不以图书销售为单一目标,密切地参与本地精神文化生活,在塑造本地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换言之,书店,如同伦敦、巴黎等西欧城市里的那些剧院、沙龙和咖啡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对于维系一个自由社会及其文化生态至关重要。说到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一家老牌书店倒闭歇业总会引起社会公众极大震动的心理根源———公共空间与一个城市的品格及人文精神休戚与共。 于是,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展示和交流的特殊场所,书店的未来生存看起来不外乎走以下几条路:第一,政府财政支持,类似于学校、医院、博物馆、戏剧演出团体等,它们在中国都被称作“事业单位”;第二,社会捐赠,类似于各种慈善组织,包括专门扶持高雅文化的基金会;第三,转型为不再单一卖书、更加多元、更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经营场所,这条出路又可以发散出无数方向。当然,这三种模式也可混合。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张抗抗称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提案,建议政府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性支持。她认为,实体书店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其濒临灭亡直接威胁到学习型社会的建立。3月初,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台扶持实体书店的规范性文件,拨出1500万元专款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支持各类实体书店。除了上海,杭州不久前也宣布每年拨款300万元扶持民营书店。而在两会期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告诉媒体,今年年底前预计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他还说,此前,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要求今后在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在繁华地段预留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用地。 政府的解囊相助无疑是件好事,但只要是政府行为,就必然要经过申请和审批门槛,以目前中国严重缺失的社会监督能力,必然会制造出许多新的不公正的暗箱操作行为。而且,政府作为单一的资助主体,其特殊偏好也必将对实体书店经营方向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利于文化的百花齐放和多元化。 我倒是想在这里呼吁手握大笔风投资金的有远见的网上书店和电子书下载网站主动参与到对实体书店的“拯救”事业中来,或者干脆对它们中佼佼者实施收购。表面上看,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及电子书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因为正是后两者极大地挤压了前者的空间,使之陷入当前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 在两年多前的那场“季风保卫战”中,许多痛心疾首的爱书人私下里并不讳言,自己从来都是在季风书园翻看好了中意的书,回头再去网站下单买书。这实际上意味着,眼下的实体书店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网络书店的“实体展示馆”的功能。经常买书的人都有这个体会,不经意地随手翻看决定了对许多书的购买,而在网站上“翻书”,则是一件既不方便、又缺乏快感的乏味事情。因此,如果线下的实体书店全都倒闭了,那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网站如果不专门推出属于自己的实体书展示平台,它们自身的生意恐也将遭受重大影响。 我相信,得风气之先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经营者并非不懂得这里面如此简单的关系,问题在于,它们自身之间也存在着白热化的竞争,谁也不愿意率先去经营或者资助一个能够给全行业带来共同好处的事业。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1]“人文书店”,敢问“生路”在何方?
- [ 02-16]书店无限好,毕竟近黄昏
- [ 02-13]期待传统书店的华丽转身
- [ 02-09]书店:“朝阳之美”还是“落日之美”
- [ 01-12]实体书店也应自救
- [ 11-08]向“诚品”学习传统书店复兴之道
- [ 11-08]论“光合作用”书店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