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如何走出“越改越多”困局?
www.fjnet.cn?2012-05-28 09:30? 张玉胜?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18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上涨势头却难以遏止。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庄威表示,各地超编和超标公车已呈泛滥趋势。(5月27日《新华网》) 如同N份文件管不住官员吃喝的那张嘴一样,历经18个春秋的“车改”依然未能遏制住“车轮上的腐败”。尽管各地频频推出车改新招,不断创造出“XX模式”,但就全国而言,超编和超标公车呈泛滥趋势仍是备受诟病的不争现实。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固化于官员头脑中的特权思维。 在官本位思维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以“工作需要”为名义的公车配备,早已越过了“代步工具”的范畴,偏离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制度初衷,而成为官员的福利待遇、身份象征。“车价”体现官员“身价”,“排气量”彰显个人“能量”。“公车改革”不啻于挑战官僚阶层既得利益的一场“自我革命”。而由“坐公车的人”推行有损自身利益、得罪官僚群体的“公车改革”,势必于心不忍,注定举步维艰。因此,没有敢于挑战特权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车改”永远都会停留在“只踩油门不挂档”或“雷声大雨点小”的作秀层面。 “限车”必先“限权”。“公车改革”有赖于官员畸形思维的洗心革面,即破除特权思想,放下官老爷架子,让官员做回“公仆”,公车切实“公用”。而大量事实表明,让公权归公和公车交公,不能企望于官员的幡然醒悟和自我节制,必须借助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鉴于目前各地对公车监管的改革尝试,破除特权思维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彰显一个“公”字。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同样需要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首先,公车使用标识化。在国外,博茨瓦纳就采取民用车挂白底或黄底黑字车牌,而公务车则统一挂“红底白字”车牌。为公车涂上区别于民用和商用的识别标记,以方便社会监督。官员开着有明显“公车”标志的车辆,总不免心有余悸;其次,公车消费公开化。政府对公车的数量和每年用于购车、使用、养护的支出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以接受公众评议。 二是取消一个“专”字。在现实生活中,“为官即配车”几乎成为官场相互攀比的潜规则,公车实际上已经成为官员的私人“坐骑”,只有取消“专车”,才会限制“特权”,防止公车私用,提高公车使用效率。沈阳市浑南新区将区管公车组成由60台车辆组成的公务车队为120个部门服务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然,根据各地实际,也可采取按系统、分部门的“集中管理”方式。 三是强化一个“罚”字。好制度贵在执行力。确保车改效果领导应当率先垂范,同时必须按制度严格实施问责。尽管公车私用屡见不鲜和公车超编、超标泛滥,但鲜见有人为此受到处罚。而缺乏问责的车改,难以遏制特权,也注定流于形式。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2]公车改革需要“有奖”“有罚”
- [ 04-23]温州公车改革,价值何在?
- [ 02-14]公车改革还要“隔靴搔痒”到几时
- [ 02-09]公车改革着力点不在限行在削减
- [ 11-29]17年公车改革屡改屡失败原因安在?
- [ 11-22]不以“取消”为前提的公车改革都是权宜之计
- [ 08-19]给充满诚意的杭州公车改革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