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不下基层”悲哀了谁?
www.fjnet.cn?2012-08-10 18:21? 于忠宁?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更多观点: 近日,厦大经济学院的女博士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她在微博上抱怨说:“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这名女博士在3天的调研结束时称,“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虎扑篮球:一切顺利!”有关她的微博言论很快在网上引起非议。 政和县安排调研师生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基层干部特地抽空从受台风灾害的乡镇赶回县城,设宴款待调研团,可谓拿出了最大的诚意。而这位女博士却在调研时通过微博“吐槽”,并得出“死都不下基层”的结论,避免了就业时“误入歧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调研也可谓“收获”颇丰。 令人忧心的是,从现实来看,坚决不下基层的,奔着体面光鲜、物质充裕的目标而去的,显然不只是女博士,这是大部分象牙塔走出来的学子,尤其是所谓精英的选择。这与高校过分追求工具理性,却忽视了培厚人性息息相关,可以说功利思想已经深入某些人的骨髓,人文理想的缺失俨然成为教育的通病。 女博士厌弃下基层是个例,却发人深省。正如共青团南平市委在官方微博中指出,“一个博士生在调研中,没有对欠发达地区民生的关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质条件,我们很难想象,这将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是否只是一句空话?”大学教育营养不良,即使能培养出一流的专业人才,却没有成功涵养出公共发展意识、社会忧患意识、民瘼国是情怀。 著名学者钱理群在反思当下教育时,言辞犀利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现实,理想暗淡无光,利己主义的动力成为了如今社会潜意识认同的迷信。从人性的角度讲,人的利己意愿和行为无可厚非,然而,培育思考之地的大学在弥漫着功利思想的环境中随波逐流,失去了大学原有的品质,成为了培养精致利己者的摇篮,十足悲哀。 当高校被过度行政化裹挟,学术官僚为了个人私利,为了政绩,不惜造假,不惜媚权,一些教授异化为经济机器,甚至堕落为帮闲,学术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时,学生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顺理成章。 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指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大学应该既要立足于现实,回应时代的要求;大学又要审视现实,超乎于时代之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应该成为知性的巨人和德性的侏儒。可惜的是,如今对理想的坚守与道德的自持已成为稀缺品质。 尽管女博士吁求“请大家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但是笔者相信,这只是舆论压力下做出的一个姿态,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因此改变几分。因为弥漫着功利色彩,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土壤足够肥沃,早已把许多学子的世俗思想培养得根壮叶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9]“不愿下基层”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 [ 08-09]女博士"决不下基层" 需高校警醒并反思
- [ 08-08]女博士"死都不再下基层"的出路在哪?
- [ 01-31]下基层需文件“赶”,更需主动“为”
- [ 01-18]老板过年“下基层”背后不只是“用工荒”
- [ 05-27]“干部下基层”何时不用发文提醒?
- [ 02-18]新老公务员可否都下下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