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回应”不代表没善心
www.fjnet.cn?2012-10-22 09:12? 刘英团?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我们发出去1000多份邀请函,却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肯回应我们。”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该基金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10月21日《潇湘晨报》) 发出千余邀请函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捐款,就高举道德的大棒说“无一应答”,未免牵强和霸道。难道只有捐款才算回应,不捐款就不算回应?善是心意,是品德,是自愿,否则就不是善。强迫别人行善,本身也就失去了善心。实践已多次证明,强捐是一种危害甚重的慈善乱象,不仅使慈善的公信力下滑落,更使人们从内心开始厌恶和拒绝慈善。 说企业做慈善不积极也是不靠谱的。2007年《中国慈善捐助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单笔或单个筹款项目在千万元以上的巨额捐赠超过200起。但是,因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富豪都很低调,大量隐形捐助不被外人知晓。 有时候,企业家们担心的是“好心没好报”。法律规定,企业在捐款时,在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一旦捐赠金额超过3%,企业就得为所捐款项纳税。换言之,捐的款越多,纳的税就越多。同时,免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繁琐的免税程序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慈善必须是自愿性的,“被”实现的慈善,不是善。《捐赠法》规定“捐赠应是自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但是,该机构面对发出的邀请函“无一回应”,似乎很受伤。其实,那些接到邀请函的企业和个人,就算没回应该基金会,也不代表他们没有做慈善,不必乱贴道德标签。 □ 刘英团(河南 职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6-14]要回酬金是小 伤害善心是大
- [ 10-19]营造行善的环境让善心不再孤独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