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也是一种公益
www.fjnet.cn?2012-12-28 10:06? 刘文嘉?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两年多来饱受争议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26日发布的“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2012排行榜”上获得满分,和另外16家基金会并列第一名。在门户网站和平面媒体上,这条消息与“红会公共募捐箱内纸币长毛”、“成龙慈善基金会回应‘洗钱’质疑称儿慈会表格粗糙”、“多个明星基金会遭质疑”等新闻一道,勾勒了当下慈善组织的复杂生态。 郭美美事件之前,公众对慈善组织并没有“盯”得这么紧,大概下意识觉得正义性的事业天然具有正当性的程序。一盆“红颜祸水”兜头而下,浇醒了社会大众,从此慈善组织的日子都不大好过了。红会的“劣质自行车”和“发霉善款”,儿慈会的“小数点”和“粗糙表格”,成龙基金会的“管理费”疑云……都是舆论密切关注慈善组织一举一动的佐证。 这种盯梢式的监督无疑是件好事。慈善展现的是社会良心,它一旦被操弄往往意味着社会底线的失守。特别是在矛盾纠结的转型期,慈善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冲抵贫富分化和阶层对立带来的紧张感,将中国社会尖锐的棱角柔和化,并提升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预期。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连慈善组织都疑云丛生,更会成倍消耗社会的价值共识。 对于一个后发社会而言,中国很多组织制度、公共事务规则都是将西方“历时性”积累的成果“共时性”消化。规则能与世界同步,但却不是在社会发展中自发成熟的,现代慈善组织的运作就是例子之一。由于中产阶级未成型,最为脆弱的底层民众又在承担发展阵痛,中国社会当下很难形成一种普遍的道德自治,慈善的热情和动力自然不理想。对老百姓来说,慈善不是生活方式,捐款也不会列入家庭收支。而一个月前刚刚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也表明,六成企业都在“旁观”社会。正因如此,反向上更需要有高效透明、富于影响力的现代慈善组织进行提拉。这种反向提拉的情况见诸各个领域,也是现在中国发展的特点。 从慈善组织自身角度来说,也不必反感舆论的紧盯,根本上这是公众帮它们在眼前好处和长远利益间做取舍。红十字会近日成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显示,地方红会的监督委员也陆续上岗。26日,红十字基金会又拿到了透明指数排行榜的第一名,对比“63%的基金会合规性指标披露不合格”的大背景,其实应该感谢舆论倒逼改革。另外,红会近年来所遭遇的挫折和它的危机公关措施,以及其后续的透明化制度建设,都给尚在粗放式发展的慈善界提供了前车之鉴。对于前述那“63%”来说,哪是前路,哪是火坑,已经标注得清清楚楚。 未来,慈善组织如何找到商业化的分寸,准官方性质的基金会如何去行政化,政策上如何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空间以便引入良性竞争,都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课题。另外,逾六成基金会让人“看不清”,却都可以通过民政部门的年检,监管滞后乏力可见一斑,也需政府检讨。在这些进程中,舆论的监督都是一个基础性动力。慈善组织应习惯于时刻被围观的状态,也应有更多公众密切关注慈善事业运行。对慈善组织一举一动的较真儿、警惕、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公益。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18]要像监督权力一样监督慈善
- [ 12-12]别让“神秘的小数点”再伤慈善之心
- [ 12-11]慈善有国界?
- [ 12-05]慈善机构赠药何必非看“公章”
- [ 11-17]慈善发展需要信任的正能量
- [ 11-13]能否让慈善超市入驻大商场
- [ 11-08]大学生“慈善店”让公益事业放出爱的光芒
- [ 10-22]“无一回应”不代表没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