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巨额补贴石化巨头有损社会公平

2014-04-08 07:34? 樊大彧?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石油等石化巨头年年获得巨额补贴,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央企红利上缴后的再回流问题需要拷问。

截至4月3日,已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七成共1350家获政府补贴,补贴总额716亿元。继2012年后,中石油去年再次以103亿元的政府补贴位居上市公司榜首。中石化去年获补贴23.68亿元。石化两巨头去年获补贴共计127亿元,占补贴总额的17.7%。(相关报道见08版)

政府补贴或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资金或非货币性资产。去年获得政府补贴的上千家企业,来自各行各业,所有制类型也不尽相同。这些企业获得补贴的原因和数目也是千差万别。各级或各地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对企业进行无偿补助。其中一些补贴鼓励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也有一些补贴,保护了落后企业,损害了社会公平。对石化双雄的巨额补贴,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促进了社会发展,还是损害了社会公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些上市公司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政府会“输血”给其中的业绩不佳者,以维护其上市公司的地位。因此,上市公司通过补贴在年底实现咸鱼翻身,并不少见,但像中石油这样“两头获益”的央企似乎比较少见。中石油一边独占鳌头获得103亿元的巨额补贴,同时,它还是A股最赚钱的公司。年报显示,中石油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

生产经营稳定向好的中石油,何以获得如此巨额的补贴?中石油的解释是,政府补助主要来自对其进口天然气返还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气倒挂,中石油的天然气业务近年来一直巨额亏损。即使获得了进口天然气方面的补贴,中石油此项业务去年仍亏损了400多亿元。利润丰厚的石化巨头,其经营的众多业务中有某些项目是亏损的,难道因此就可以获得补贴吗?

中石油的新“故事”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以来,中石油几乎每年都会以下游炼化板块和成品油进口亏损等原因申请补贴。在2005年和2006年,中石油两度获得“亚洲最赚钱公司”称号。就在这样的好年景里,它也没忘了索要巨额补贴。首先,由于关联交易等原因,石化巨头相关业务的所谓亏损数据,一直都被业内质疑。同时,即使亏损数据真实可靠,石化巨头因此获得补贴,也被认为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任何企业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社会评价企业的盈亏,也是以其整体经营状况来综合衡量。因此,政府在考虑是否给予补助时,衡量的标准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而不是其部分业务的盈亏。

中石油等石化巨头年年获得巨额补贴,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央企红利上缴后的再回流问题需要拷问。央企向国家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俗称“红利”。央企在2007年终于结束了长期不分红的历史,但上缴额度一直较低。央企每年上缴红利不过千亿元,但留存利润可达万亿。大量利润留存在央企,导致一些央企处处为干部职工谋利益,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还有一些央企涉足房地产,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房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决定提高红利收取比例。从2014年起,央企红利收取比例提高5%,其中石油石化等资源型企业,红利上缴比例达到20%。

央企红利上缴的比例是在提高,但是,石化巨头持续获得的巨额补贴让人生疑,上调的红利上缴比例,其实也因此打了折扣。统计显示,在2012年央企上缴红利不足千亿元,而其中的大部分又以科技创新、改革脱困补助等各种理由,回流至央企内部。而中石油每年定时上演的补贴大戏,无疑为这种回流做出了最生动的演示。

继续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严格限制针对央企的各种政策性补贴,以防止红利回流。央企应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样对其他企业而言才是公平。央企具有全民所有性质,其经营利润理应成为社保等各种公共服务性支出的重要源泉,这样对公众和社会才是公平。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