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部分民众,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11日,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没有出现网上传闻的人员死亡情况。余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 对于这起事件的性质,官方的表述是“这起事件已从原来的表达诉求,转变成聚众破坏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样的定性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这实际上给民众表达诉求,界定了一个能够被法治所允许的尺度——不破坏、不危害、不违法。 余杭民众反对垃圾焚烧项目,与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确有关系,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民众对地方政府决策程序的不满。 杭州官方认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等因素,以及对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并承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但是,居民担心有害物质会影响空气、水源和土壤,并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冲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官方强调的科学决策与民众要求的民主决策,产生了矛盾。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项目没有走正确的程序,一个科学的项目没有行使科学的民主。 当地民众的反对,多少有些“邻避效应”的考量,即不希望将存在潜在危害的项目建在自家附近。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垃圾焚烧项目技术很成熟,但很多百姓对这个项目的安全程度有怀疑、没信心。这种担忧不是民众的错,而是官方没将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给群众说清楚。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身责任,将决策程序失当造成的问题归咎于民众,这在客观上会给民众原本不满的情绪更加添堵。 用正确的程序办正确的事,是避免政府决策遭遇不必要冲突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屡遭民众反对的最大教训。很多地方政府决策的项目,官方认为很科学、很安全,但民众心里没底;官员承诺不会在民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开工,但民众得到的是动工消息。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几乎所有冲突的本质,都是决策程序与越来越强烈的民众参与诉求之间的矛盾的显现。 一个垃圾处理项目,还没开工就先收获满地的“情绪垃圾”,这不一定是项目本身不环保,而是决策程序不“环保”。试想,如果将这次决策的程序倒过来,让决策部门的声音在最后出现,决策者在拍板前先听群众的声音,让群众先听到专家的声音,再听到政府承诺的声音,是不是会避免或减少群众的怨声和骂声? 权力部门在做决策之前,非但不能漠视反对的声音,反而应将反对的声音放得大些,这样才会将潜在的冲突减到最小。这或许是个笨功夫,但也是真功夫。所谓科学的民主决策,说到底就是个下笨功夫的过程。 摘编自新华社5月11日电文/刘雪松 |
相关阅读:
- [ 05-09]乱扔不止 愚公也搬不走这“垃圾山”
- [ 05-08]狂欢垃圾:空谈素质不如改进细节
- [ 04-22]斩断垃圾短信的“黑金链条”
- [ 04-21]丢垃圾丢出“血案” 管理去哪了
- [ 04-18]寻找丹麦“最幸福”的秘密
- [ 04-16]川崎治污:地方带动中央
- [ 04-15]靠什么破解“一闹就停”难题
- [ 04-10]“奇葩通知”折射农村垃圾处理窘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