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灾区的实际所需行动,科学指挥、高效调度、多元参与、有序施救,才能不断提高迎战灾害困难的能力和水平】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人民都将焦灼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此前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武警官兵、医疗救护等相关人员紧急赶赴现场,及时救出了不少被困人员,也将众多群众转移疏散到了安全的地方,但抗震救灾工作依旧繁重。灾难无情人有情,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志愿者团体,已经开始积极参与救灾行动;我们身边有不少热心人士也收拾行囊,准备赶赴云南驰援灾区。 大难当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灾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突显出了可贵的民族亲情和公民责任。不过,虽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战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无比珍贵,但全国一盘棋、让抗震救灾效率最大化,无疑更加急迫。 鲁甸灾区地处山区,地震后通往该县城的道路因为泥石流已经中断,重灾区离县城还有40公里。这一现实,既加大了人们抵达灾区现场施救的难度,也限制了前往灾区救援的力量的承载能力。全国各地的群众都在关注灾区情况,不少QQ群、微信圈也“急切”地流传着救援进展,这种感同身受的同胞亲情值得称道,但“前往现场参与救灾”等呼吁和倡议,却很有必要“视需而动”,听从救灾一线的统一调度。 在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里,对灾区来说什么最重要?想必很多人都会赞同的答案是——让专业的救援力量便利、高效地工作,全力搜救失踪被困群众最为重要;将受灾群众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安顿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最重要;保证灾区道路畅通,为伤员救助和转运提供顺畅的生命通道最重要。 抗震救灾,终究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大家无视前方需要,零散地贸然前往灾区救灾,很可能帮不上忙,反而形成事实上的“添乱”。我们仍然清晰地记得,在去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社会救援力量蜂拥而至,结果不但被阻隔在灾区数十公里之外无法进入灾区救灾,还堵塞了有限的救援通道。最新消息显示,震区道路损毁严重,通行能力很差。面对身处灾情当中急待救助的同胞,我们需要血浓于水、掏心窝子的真诚,但清醒与智慧无疑更显弥足珍贵。 其实,在近几年发生大灾后,很多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在呼吁民众理性地关注灾区、帮助灾民。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些启蒙,我们注意到,此次鲁甸地震之后,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关注、传递信心、捐款捐物、转发实时所需物资信息的人明显多了;有不少人都在呼吁,即使要前往灾区,也最好具备救灾经验,并与相关组织密切联系。可见,即便我们不在现场,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真正考虑灾区群众的实际所需,也能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抗震救灾贡献我们宝贵的力量。 鲁甸地震的抗震救灾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抗震救灾和往后的灾后重建任务,会更加繁重。这其中,既有基础设施和房屋的恢复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也有受灾群众的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等。帮助受灾群众树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念,重新挺起生活的脊梁,需要我们每一位同胞去多搭一把手、多出一把力,还有极大的施展空间。 当然,有关部门也应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组织协调能力,提供平台,加强调度,让热心、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志愿者能使上劲。以受灾同胞的需要为准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帮助他们早日战胜困难、克服伤痛,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国是灾害频仍的国家,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每一次肩并肩的战斗,都换来了更加紧密的凝聚力、更加强大的向心力。面对一些我们无法规避的灾害困难,只有急受灾同胞实际所急,视灾区的实际所需行动,科学指挥、高效调度、多元参与、有序施救,才能不断提高迎战灾害困难的能力和水平,让救灾更有成效。 |
相关阅读:
- [ 08-05]抗震救灾:请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 [ 07-29]抗震救灾是“最好课堂”
- [ 04-26]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作复兴力量
- [ 04-25]低保户捐低保金抗震救灾令人感动
- [ 04-24]向抗震救灾中的那些平凡英雄致敬
- [ 04-23]坚定信心,凝聚抗震救灾强大力量
- [ 04-23]名人明星该怎样抗震救灾?
- [ 04-22]抗震救灾需从悲痛中走向理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