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响亮的招牌是隐形的政绩
2014-11-18 15:33: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基于当地群众善于制作小吃的优势,1997年起沙县政府就从组织领导、营造氛围、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保障服务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打造“沙县小吃”这一特色产业,甚至于上升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其作为政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问题的一项“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沙县小吃”终于不但名扬全国,而且早已走出沙县,各省开办的经营店已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营业额已超过60亿元,毫无疑问,这是政府主导培育商业品牌的一个成功案例。 然而,多少显得有些尴尬的是,“沙县小吃”难免给人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遍布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无论是形成的销售收入,还是产生的GDP效应,乃至于实现的税收,绝大部分却并不能直接给沙县带来风光业绩,俨然有些“替他人作嫁衣”的意味。然而,沙县官方将“沙县小吃”做大做强的初衷不改、热情不减,直让人觉得有些“傻”。其实不然,沙县小吃跻身“中华名小吃”不仅扩大了沙县知名度,催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而且更在于让沙县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一个鲜活的事例是,历史上曾以制作丝粉闻名的沙县高沙镇小洋村,现有登记人口1000多个,平时却只有100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年轻人都到外地开店了,富起来了就在城里买房子,把人都接出去了。 显而易见,“沙县小吃”并非“无量可考”,只是分散于全国各地,隐现于庞大的餐饮消费市场中,当然更重要的分量则深藏在老百姓心里。政府部门长期以来依然乐此不疲地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通过多种举措到各地推介“沙县小吃”品牌,响亮的招牌背后实际上追求和实现的是“隐形政绩”,是政府甘当“无名英雄”。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从经营者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对政府的点赞中,我们不难发现,“沙县小吃”品牌的成长、成熟和创新、发展,见证了当地政府务实的发展理念和为民情怀。 |
相关阅读:
- [ 07-30]“不知沙县小吃”折射的官念异化
- [ 07-30]官方全能后勤该撒手了
- [ 07-30]不食人间烟火的书记当然不知“沙县小吃”
- [ 06-06]“招远血案”,别苛责麦当劳“没应急预案”
- [ 01-29]假如三明的副市长宴席上没喝死人
- [ 01-28]堵监督漏洞 才能堵住乱吃喝的嘴
- [ 01-28]陪酒者醉死,领导仅“罚酒三杯”了事?
- [ 02-09]沙县小吃爆炸式增长说明什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