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高校“更名潮”折射高等教育浮躁

2015-06-12 08:59:21?晏扬?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年来,大学“更名风”愈演愈烈。据统计,6年间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字,占高校总数的23%。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二是高校层次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名号越来越“洋气”。(6月11日《光明日报》)

虽然“专科学校”“学院”“大学”都属于高等院校,但听上去,“专科学校”似乎不如“学院”高端大气,“学院”似乎不如“大学”上档次——这正是高校“更名潮”的最大推动力,好面子的中国高校总是在学校名称上大做文章,并且乐此不疲。

然而,如此轰轰烈烈的“更名潮”,究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呢?坦率地说,除了一大堆听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人们眼见的事实是,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没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滑。

这其实并不奇怪,很多高校改名字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当高校不注重修炼内功,不注重发展内涵,而是热衷于通过盲目扩招、扩建来增大办学规模,通过改一个时髦好听的校名来提高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更名潮”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个突出表征,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思维的指引下,注定无法建成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

国外有许多高校从来不改名,校名仍然是初创时的“学院”,但并不影响其誉满全球,更不影响其培养一流人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我国也有一些老资格的“学院”耐得住寂寞,没有加入“更名潮”,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仍然是响当当的高等院校,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高校办学不能总在名字上做文章。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的“高大上”。这需要每所高校明确自身定位,摒弃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积极修炼内功、发展内涵。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