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名校确认书并非“免死金牌”,考生切莫轻信

2015-07-24 09:18:55?李铁铮?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重庆江津文科状元与复旦签确认书,但最终未被录取。在当事人看来,教育考试院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唯一让她感到不满的是,复旦大学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成绩就与自己签下协议,不但让自己与心仪的中国人民大学失之交臂,还让自己差一点名落孙山。“这也许是一辈子都没法弥补的遗憾。”(7月23日《重庆晚报》)

一声唏嘘过后,静思责任是非,不免让人看清很多事情。每逢高考分数新鲜出炉之时,各所名校都会竞相上演抢优质生源大战,目标往往都是各地高考的状元、榜眼、探花……等学习尖子们。从清华北大互掐到各所名校的各类橄榄枝的抛洒,让考生们本算清晰的报考目标变得模糊,在纠结的取舍中小心地做着选择。新闻中的当事人阳阳,本有着她原定的报考计划,也就是被这一纸“确认书”,冲昏了头脑,被已确认的名校鬼使神差的牵着听从指挥的进行了次赌博似的投档,虽说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投档本身也类似赌博一般,有时候不仅靠分数也要靠运气。但阳阳的这次投档,赌输在以为本来有了“确认书”的底牌,才有了险些孤注一掷的勇气,好在不安的心理还是让她留了一条退路。但是这次失误确确实实为她留下的不止是教训,更是遗憾。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如果名校都跟你签了确认书,看来录取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如果细读确认书细则便可以发现,大学早已规避了责任,确认书其实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它不是“免死金牌”,考生不会因为有了它的确认而不会落选。这种没有实际效力的“确认书”,应该消失了,不然一旦因此误人子弟,作为那些信誓旦旦向考生保证的招生人员,你们心里不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吗?诚信为先,如此对待抛洒出橄榄枝的考生,又信用何存?

高考投档还是首以分数为先,笔者在此建议考生,选择学校是要甄别各类误导性的“许诺橄榄枝”,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会为你的人生抉择买单。名校确认书并非“免死金牌”,考生投档还需理性认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