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扶不扶”不只是个道德“选择题”

2015-08-25 16:02:24?郭晓冉?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8月22日,达州3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讹诈为“撞倒”的孩子获得5000元奖励。3名孩子扶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赔。同时,两名办理该案件的民警获得了3000元钱的“搀扶老人奖正义奖”奖金。此事引起全国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当年春晚以该此事为原型创作了小品《扶不扶》。颁发奖金的民间公益组织中国好人网负责人谈方认为,“给好人发奖就是让好人做好事之后,不再受到委屈后,证明他们不‘傻’。”(8月2日,人民网)

对于“扶不扶”问题而言,显然存在着个体之间的价值对立。对于被扶者而言,他们在事实真相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下,在个体私心的驱动下,希望借机从中捞一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是借助侵犯他人利益而获取自身私利的不当做法,且对于行善者的善心是一个不小打击。

对于扶助他人者而言,他们扶他人的动机当然已经超越了单纯个体私利的界限,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的“恻隐之心”即对于其他同类的同情之心。而这种同情之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要求个体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他人遇难之时能够伸手拉一把,要求每人都如此也是一种道德苛刻。毕竟能够视他人痛苦为自己痛苦,视他人需要为自己需要之人,不是所有社会个体都能达到的一种超然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好的社会应当让美德有所报偿。美国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也说过,好的、安全的社会文化具有协同作用,即促进个体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不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对立,以牺牲他人利益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手段。

故而,对于扶不扶问题,单纯靠个体道德层面的因素难以有效鼓励个体做出符合其他个体利益之行为。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社会环境来鼓励、促进社会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符合他人需要行为的发生。为此,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让社会对于帮助他人的人给予一种报酬,物质报酬或精神报酬都可以。藉此让人们知道好人有好报,由此从社会层面来引导个体消除传统观念中自私与无私之间的二歧对立,才能有住于形成一种高协同的、人们彼此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