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为何偏爱傍上食品安全?
2017-02-25 21:11: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时隔几日,“紫菜是塑料做的”视频谣言仍在持续发酵。据媒体报道,“塑料紫菜”的网络谣言,已致数家连锁超市紫菜产品下架,多家经销商致电要求退货。据保守估计,这起事件对福建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更糟糕的是,网络上的各种声音汹涌而来,这对食品安全本身就是极大的伤害。事实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在我国屡见不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统计,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我国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难以想象,傍上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已经猖獗到何种地步。 从此次事件中,食品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虽说给经济层面带来的损失尚且难于计量,可由此引发的“公众恐慌”却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经销商取消订单、紫菜产品大量滞销、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等现实反应都是最好的佐证。尽管连日来“反谣言保卫战”也在极力为紫菜行业树立正气,试图澄清是非,让消费者早日从谣言的阴影中走出来。但很显然,谣言造成的危害是难以补救的。谣言散播之时及时辟谣固然很有必要,然在信息传播渠道如此顺畅,公众“宁可信其有”这一心理包袱的双重语境下,辟谣之策总又显得有几分无力。 这倒不是说辟谣失去了实际意义,相反,及时辟谣,澄清事实是消除大众疑虑的有效方法,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这倒从侧面反映出,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公众获取或懂得的信息太寡,以致于谣言一旦袭来,食品安全心理防线便会瞬间瓦解,且会随着谣言的迅速扩散而持以将信将疑乃至奉为事实的态度。也就是说,信息真空为谣言提供了散播空间。从这个角度上分析,致力于提升公众消费认知水平,让食品信息可追踪、可查询,是化解公众焦虑、提高当前消费者信任度的有效药方。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谣言,都与曾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有些许关联。每一次事故过后,往往会衍生出花样众多的说法或造成次生伤害。2016年食品安全十大谣言中的猪肉、小龙虾、方便面、儿童牛奶饮品等食品谣言,并非只是一阵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与之相关的一些传言便会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也证明,有些食用产品在舌尖安全问题上,其实做得并不那么到位。食品安全环境不够好,消费者才会对食品安全过分敏感,以致频生质疑或者丧失信心。举例说来,曾获得过“科技创新奖”的添加剂,有些后来被证明出了问题,这其中夹杂的“污泥浊水”便不免让人心有余悸。可见,谣言得以传播的根源还在于食品市场不够规范,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极大地消解着公众的信任。 我们说,网络谣言偏爱食品安全,或是商业逐利的不正当竞争操纵,或是始作俑者铤而走险想借网络谣言赚取关注度或点击量,根本而言都是道德滑坡的表现。食品安全行业的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重要原因之一是被查处的概率低,违法的成本低、收益高。分段监管模式成为某些监管部门推卸责任的理由。但无论基于何种缘由,彻底铲除滋生惟利是图的土壤已然刻不容缓。法律的规范和监管的严明,可以说是预防谣言滋生的两面利刃。 当然,处于网络时代,法律是在与时俱进的。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规定,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等9种常见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另外,网民对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思考盲目转发,同样可能触犯这一条规定。亦即是说,我们不止不能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也要防范稀里糊涂地成了谣言的传播者。可见,增进常识、学会甄别信息真伪,亟待成为网民中止谣言的一项基本技能。 总之,只有塑造出一个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环境,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才会彻底丧失滋生的土壤。如此,网民即使看见类似“塑料紫菜”等谣言,也不会轻易地选择相信或是盲目转发。 |
相关阅读:
- [ 02-22]造谣后再卖惨,演技实在不高
- [ 11-28]被谣言利用的“良知”还是良知吗?
- [ 09-27]野长城被抹平的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 [ 09-22]网络法治服务于公共安全利益
- [ 09-12]谣言敌过辟谣,背后原因是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