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公益别成为欺骗者的伪装术

2017-08-08 07:58:33?华智超?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以“非洲小朋友举牌”的形式,制作产品广告,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

销售“非洲小朋友举牌”视频的商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真实意图不是做公益,而是打着公益的噱头赚钱。商家声称每出售一款220元的产品,就会支付190元给视频中的“非洲宝宝”。但拍摄视频的在非华人称,每次拍完一组视频,会给孩子们买一些零食或者给每人(约合人民币)几元钱。可见大部分收入都进了商家的荷包,商家实际上是打着公益的招牌,大肆牟利。

之所以打着公益的旗号,商家无非是想利用公益为自己洗白。而这恰恰说明他们的行为本身是“黑色的”。为了增加商业行为的合法性,商家只好披上公益的“羊皮”。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消费的同时,也能做善事,一举两得。而且消费者通常会更加信赖做公益的商家,也更愿意购买这些商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商家正是看穿了这种消费心理,利用了消费者的善心。

公益被当作伪装术,伤害的不止公益本身。一来,救助对象可能会得到些许帮助,但处境却并未根本改善。相反,在毫不知情的大众看来,经过自己的帮助,受助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高。如此一来,救助对象的真实诉求就会被湮没和遗忘。二来,善良的消费者不仅在精神上受到愚弄和欺骗,而且知情权也受到侵犯。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欺骗之后,消费者的热心难免会逐渐变冷,受骗的消费者很可能再也不敢做善事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骗局屡禁不止。这种欺骗手段为什么屡试不爽呢?归根结底,善良但盲目的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非理性市场,发达的信息网络又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进入门槛、扩大了骗局的波及范围。

在这样的语境下,亟须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让“打公益之名,行赚钱之实”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