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苏牙”咬人,悲叹斗牛士没落,泼泪蓝色军团离去……在德国看球,同时看国内网上评论,感觉国人对世界杯的感情投入远胜德国人。国足不争,没有妨碍国人对足球的热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总感觉缺点什么。最近在德国亲历了一次球迷观球大会,似乎找到点答案。

在柏林东南部的一个德乙球队的足球场内,世界杯期间特别德国队比赛日,总是有上万人聚在一起集体观看大屏幕实况转播。绝的是整个球场被布置成了一个巨大的“客厅”,草坪上摆着850张长沙发,还有茶几和台灯,大家有吃有喝坐着看球,好有“大家”的感觉。

这一创意来自这家德乙球队的球迷波内斯基。问他为什么忽发奇想,他的回答颇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气。

因为柏林穷,所以这支德乙球队的球场是众多球迷集体凑钱建起来的,球队也是众多球迷股东自掏腰包养起来的。500欧元可买一股球队股票,每人最多可买10股。所以大家对这支球队特别有认同感,甚至不希望球队进入德甲行列,因为一旦成为德甲就要大把玩钱,就不会是如今这样的草根球队。

每次看完自己球队踢队,球迷们都会在自建球场内高唱“我的客厅我的家”,于是波内斯基就想,不如干脆在世界杯期间把这里真正变成一个“大客厅”,让大家把自家沙发都搬过来一起坐着看球。他向球队和球场主管提出了建议,对方立即答应。

光有点子不行,还得实施,这也得靠球迷自己。光是联系上千人搬自家沙发所用精力就可想而知。而且德国人办事总是一板一眼。办这么个大型活动需要提前向官方申报,警察、消防、急救以及安装减噪防扰民设备等措施一个不能少。

好在球迷中什么人才都有,波内斯基自己就是搞大型活动策划的,而且他还有球队、球场以及当地餐饮公司、公关公司、企业赞助商特别是众球迷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万人大型活动就这么靠球迷自己的力量井然有序、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

有意思的是, 来这个“世界杯大客厅”看球不收门票。波内斯基说钱不是主要的,看到自己的一个创意能给大家带来对足球的一种全新体验,能使自己的球队、球场甚至社区远近闻名,这就是最大的满足。

也许有人会感叹仓廪实而知礼节,换句话说就是德国球迷是吃饱了撑的。但是,与其人人感叹物质社会缺少温馨,缺少凝聚力,不如借鉴一下人家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我到大我,共筑温馨。

德国有很多民众活动,小到跳蚤市场、街区文化节,大到不少全球知名的大型文化活动,并不是政府办的,而是由很多热心公益的个人和社会团队自发组织的,而且组织得非常专业,靠的是大家各尽所长,众志成城。发起者也大多像波内斯基,觉得大家红火了,个人也就红火了。

其实细究起来,缺少的往往主要不是钱,而是创意,以及实施创意者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认同感。和谐社会的建设,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大家都像看球一样坐而论道,而不是身体力行,收获的还是声声叹息,而不是集体温馨。

【治大国若烹小鲜,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熏染着一种文化品性。】

世界杯激战正酣,甚至上演疑似“咬人事件”。实际上,与球场上的较量相比,国家队厨房里的较量才堪称“舌尖上的世界杯”。

先看看葡萄牙队携带了哪些重量级“武器”吧:200公斤干鳕鱼、20公斤香肠、10公斤熏猪肘子、48瓶波尔图酒……随行厨师劳雷罗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球员思乡!德国队御用厨师施特罗姆贝格更直白:“我的用武之地是在厨房,那里是我在国家队的位置。”

舌尖上的比拼,让足尖上的比赛更为精彩。德国4∶1狂胜葡萄牙之后,有媒体联想到了德国人的“厨房神器”:剪葱末的葱花剪,精准割片的面包等分器,可以刨各种丝、条、片、丁,甚至给玉米棒脱粒的多功能器。还有人想到了德国家庭配备的温度计、量杯、滴管、天平、计时器,以及那句形容德国主妇“根本不是做饭,简直就是做化学实验”的话。从德国人对厨具的在意,足见其严谨态度,德国如今的“精密足球”大抵就源于此。

“只有人,才懂得进餐的艺术”。厨房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制造美食。19世纪法国美食家萨瓦兰早就指出:“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烹调,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近年来,欧美地区逐渐兴起“生活在厨房”。从德国的家庭主妇,到英国的优雅绅士,再到美国的超级奶爸,热衷于动手下厨,通过网络分享快乐。厨房,不仅是烹饪的场所、美食的策源地,更像家庭的心脏、欢乐的海洋、社交的舞台。对青年人而言,它是真正“断奶”的开端;对中年夫妇而言,它是情感沟通的媒介;对孩童而言,它是培养动手能力、历练生活技能的课堂。

美国畅销书作家佩格·布莱在她的《我恨厨房》一书中,直言厨房将职业女性变成“炉子的奴隶”。然而,当我们厌烦了世事的纷繁嘈杂,倦怠了急促的城市生活,回回头就会发现,厨房不恰是一个逃离世俗、沉淀人生的港湾吗?换换思路就能换一种活法,这正是厨房的秘密。乐享人生,正是要从乐享生活起步,在烟雾环绕中,在汗水洒落中,收获心灵的休憩、情感的慰藉、身心的放松。化用鲁迅在《家庭为中国之基本》中的一句话说就是,“身处斗室之中,神驰宇宙之外”。

烹调食物,何尝不是在烹调人生?厨房中的五味调和,恰正是人生五味交融的缩影。事实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会体味“舌尖上的人生”的了。一部《论语》,其中的“食”字出现了几十次。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治大国若烹小鲜,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性。雅致也好,简约也罢,或者清淡,或者浓郁,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去细细咀嚼,足能体味其中文化与人生的况味。

虽然输了比赛,但劳雷罗仍然需要一丝不苟地工作,葡萄牙的世界杯之旅还需更多努力。施特罗姆贝格则已经将他设计的60个大赛食谱汇集出版成书,他觉得球员的营养饮食也是大众健康所需。当然了,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搅动了无数外国人的味觉,但再精彩的舌尖中国,怎能替代亿万球迷对足尖的向往?什么时候,海外媒体也能发出这样的赞叹:中国人踢球,像这个国家的美食一样让人垂涎三尺?!

基耶利尼展示苏亚雷斯咬人留下的“齿印”,却换不来裁判的同情。

【足球赛从本质上是部动作片,在常规跑位、神来之笔和世界波之余,还有一些常被忽略的小动作,它们琐碎、重复、怪诞和无意义。其实,它们都有心理学上的解释,有时这些蝴蝶扇翅膀级的轻微动作,对于哪怕史诗般的绿茵战役,也会产生蝴蝶效应级的影响。】

本届世界杯迄今为止出现了三组匪夷所思的动作。一是苏亚雷斯咬人,二是勒夫挖鼻屎,三是科斯塔拔腿毛。

眼下最热议的是苏亚雷斯,在昨日凌晨乌拉圭对意大利的小组赛中,苏亚雷斯力压基耶利尼起跳后啃了后者的左肩。“龅牙苏”有咬人恶习,这是他的第三次了。根据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的苏亚雷斯口欲没有满足,在长大后就会有一些跟口部动作有关的欲望,咬吸管、吮手指、撕小纸片吃等,只是苏亚雷斯咬的部位有点特殊,但他不是个案,NBA热火队的奥登,在进攻端必须不停地舔手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球。

当然,这只是解释之一种。从苏亚雷斯卑微的童年经历中也能获得解释。他的足球启蒙来自贫穷街区,要在街头足球获得生存,最关键的法则是一个很难用单独词汇翻译的词语:Picardia,大概就是狡猾、激情和不按常理出牌。他在比赛中跟对方后卫多次对位没有找到便宜,便以他习惯的方式咬人释放压力。

另一个著名的怪癖动作是勒夫抠鼻屎。著名行为专家卡林·哈凌尔认为抠鼻孔与心理紧张也有关系,这是一种减压行为。一名肺科专家说,用手指挖鼻孔的人通常都较健康、快乐。勒夫更进一步,抠而食之。这个竟然也有科学支持。一名奥地利顶尖的医生提倡吃掉挖出来的干鼻屎,更能有效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鼻子就像过滤器,收集了很多细菌,能激发身体的免疫系统……


自从上任德国队主教练,勒夫在场边的小动作成为摄影记者的关注点。

在场上浪费机会的科斯塔和阿隆索,在场下(西班牙与澳大利亚一役)不浪费时间。

不必嘲笑勒夫,我们每个人对抠鼻屎的依赖超乎想象,2011年11月,微博中深受欢迎的“挖鼻屎”表情因系统问题突然失踪,引起全民性焦虑,在消失不到24小时后,该表情又重新恢复,气氛才又重新和谐。

第三个怪癖动作是西班牙队的迭戈·科斯塔用胶带替阿隆索拔腿毛。这对应的学名是“拔毛癖”,可能是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拔毛之前通常有紧张感增加,拔完之后有如释重负感或满足感。你一定见过坐在小卖部里对着小镜子、拿着小镊子拔稀疏的短胡子的大叔。C罗也很憎恶身上毛发,胡须必须剃得一根不留。

奇怪的是科斯塔将这个癖好施之于他人的身体,但是,在另一具肉体上实施独特癖好的也不是没有先例,1998年世界杯上,每场比赛开始前,法国队队长布兰科都要一把将门将巴特斯揽进怀里,对着他闪亮无比的光头深深一吻。

“抠鼻癖”、“拔毛癖”与我们熟知的“恋物癖”、“纵火癖”、“偷窃癖”、“窥阴癖”等等是同样的道理,属于冲动控制障碍或强迫症的一种。相较而言,现在你是不是觉得巴洛特利式的思考人生,其实最正常,他只不过是“特别地”安静。

□刘耿(媒体人)

意大利男人的榜样2014-06-26 09:32

在西班牙、英格兰小组赛出局之后,意大利在本届世界杯上也走到了尽头,0比1不敌乌拉圭,除了马尔基西奥的争议红牌、苏亚雷斯的惊天一咬之外,意大利的出局也有自己的主观原因。巴洛特利的梦游以及普兰德利在下半场的换人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作为四届世界杯冠军的意大利似乎总是少了点运气,却带着些许的悲伤,或许,这就是意大利吧。

无悲情,就不意大利,意大利人天生就流淌着艺术的血液、工匠的精神和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不仅让意大利成为近代文明的起点和中心,也让意大利人的足球沾染了这种气息。所以,作为一个战争能力成为笑柄的国家,他们的足球竟然极其辉煌。当整个欧洲都还笼罩在中世纪的黑暗中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黎明的灯塔会燃起在哪个地方。在古罗马的大地上,伟大的诗人——但丁,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拉开了黎明的序幕,他用自己的诗句敲开了人文主义的大门。也遭到了流徙的惩罚,最终客死他乡,但他没有屈服。七百年后,人文主义依然难以跨越高山,令人哭笑。

意大利人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性格:追求真理、不畏强权,追求艺术的浪漫和人类力量。从文艺复兴三杰到艺术三杰,从意大利的手工业到现在的汽车业,意大利人都继承了这些伟大天才的性格:浪漫、文艺而又阳刚、坚韧。一如他们的足球。几千年前,中原大地上流传着的是荆轲的故事,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视死如归的豪迈誓词,此时的中国大地上的士大夫精神依旧令人尊敬,可是几百年后,我们民族的性格倒在了敌人的马蹄下和自己人的践踏之下,足球不应该是和平时期的战争吗?

初识意大利是在02年的韩日世界杯,那时的意大利号称“男模队”,艺术、工匠和激情,意大利人给世界贡献了法拉利和兰博基尼,以及玛莎拉蒂和帕加尼。无疑,每一辆跑车都是艺术品,但是意大利的艺术品有很多,包括他们自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懂意大利风情,意大利足球仅仅就是存活与死亡的故事。西班牙的足球风格是巴萨的,钟爱曲线,意大利的的风格是安宁的、浪漫的、充满力量的,安宁的时候就像是拉斐尔的画作,当他充满力量时就如同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一样,优雅而阳刚,恢宏不失想象力。

踢得优雅不难,难的是长得也优雅,当这些帅气的男人站在球场上,不知俘获了多少女球迷的心,如果可以,我想捏着他们的脸庞说:你们如同战士一样的足球是我爱上你们的原因,但你们的英俊真是令人垂涎。不过帅气是锦上添花的事,够男人才有男人味。但是这样一支意大利却总是和悲情联系在一起,02年世界杯被裁判毁掉,04年欧洲杯被“队友”默契送走,直到06年世界杯的灵光一现,但随之10和今年世界杯小组出局。今年再也没有06年灵魂附体的伟大左后卫 ,也没有了黄健翔的惊天一吼,只有央视女主播刘语熙的哽咽和现场怒吼了90分钟的满头金发的球迷。

意大利从来不缺少大师,忧郁王子罗伯特巴乔在94年世界杯射失了点球,但并未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再者就是皮尔洛了, 这场比赛将是皮尔洛的告别赛,皮尔洛是足球场上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帕瓦罗蒂、帕格尼尼,他可以用脚拉小提琴,他可以用脚下的技术演绎出足球场上的Hihg C,但是,今天他却无法拯救意大利。再见,皮尔洛,再见,意大利。

人生本来是就一个接一个的得到和失去,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可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日前有关“国际足联向209个成员协会承诺75万美元世界杯分红”的消息,也让中国足协被调侃“躺着赚钱”。昨天,再有消息称,中国足协是最早提交奖金申请表的协会之一,已获得首批25万美元分红。(6月24日《京华时报》)

尽管足协明确答复,“未收到所谓的国际足联世界杯分红”,但对“分红”一事毫不避讳:“国际足联每年都会给各协会拨款,也就是外界理解的‘分红’,但实际上是扶持项目款项。每年,各协会要向FIFA提请‘项目援助’,譬如用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等,国际足联从收成中拨款支持。”

躺着也能赚钱!虽然是句调侃,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这几年的中国足球事业的现状是有力的证据:国足实力连续下滑、意志力几近崩溃;足球学校大量关门、足球设施大幅减少凸显社会支持的匮乏。前几天,当采访世界杯的中国记者被问到“你们国家队参加世界杯吗?不参加,那你来干什么”时,我们除了“脸红”、“鼻子酸”还有什么?既然自身有问题,就得容得别人调侃和嘲讽,关键在于如何作为。

国际足联给成员国拨款,当然希望看到所拨款项能帮助他们足球事业的发展。公众也需要知道这笔“躺着”赚来的钱是怎么花的。有媒体曾报道,国家对足协的经费太少,但不知向来习惯请“大牌”教练的足协是如何支付其高昂工资的。前几天,中国队与马其顿队进行了两场热身赛,热身固然重要,但选择的时间点似乎有待商榷,比赛经费从何而来也值得关注。

中国足球即使是“躺着赚钱”,也不该“躺着花钱”,对“扶贫款”要加倍珍惜,只有精打细算、将其花到点子上,才能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一方面,聘用教练不能只看名气,高“薪”人才未必适合中国足球;另一方面,要兴建足球学校,完善足球设施,设置足球“奖学金”,鼓励并培养更多青少年踢球。中国足球想要同2014年世界杯赛场上的伊朗队一样,不畏强敌,拼搏到底,不妨先从避免“躺着花钱”开始。

我国足球运动的低迷、窝囊、不争气,令国人无奈、失望、丧气。巴西世界杯赛事一来,好像全国总动员,又如吃了兴奋剂,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和热情投向了地球另一边巴西足球场。不少人陶醉其中,无时无地不在热议,一大批球迷也适时而动,应运而起,真有点“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意思。有人提议,既然中国还没有产生在国际上能称雄的球队,也没有出现被大家崇拜的国际级球星,何不在球迷中,评选一批明星凑凑热闹?这既是国际性创新之举,又可唤起民众对足球的重视,改变一下人们的低落、失望情绪,何乐而不为?但选星评级总得有个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有个朋友好像胸有成竹,立即说出了四条,认为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就可称“星”。

一曰甘于劳心伤身。对赛事全身心投入,赛前紧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信息、朋友交谈中虎扑篮球:世界杯的信息,包括小猫小狗、章鱼、大象等的测算预言,要了解球队的组成、球星的状态、球场的设施条件。赛中不论白天黑夜,哪怕24小时连轴转,也要场场不落,眼随球转,紧盯不放。吃饭睡觉要绝对服从于服务于看球,伤点身体又算什么?即使为球而亡,也在所不惜。

二曰敢于大把花钱。为直观一场世界杯或直面一次心仪的球星,奔赴千里万里,花个数十百万元,也心甘情愿。有钱固然不在话下,就是没有钱也要砸锅卖铁、求情借债,争得一饱眼福。钱可花光再挣,球赛则转眼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透了钱算什么,不就是供我们生存和享受的吗?

三曰勇于“舍家弃业”。把看球赛的需求,摆在家庭和事业的前面,一旦有球可看,老父老母孩子妻子,都得靠边让位。在深更半夜电视中吵嚷和观者的高声怪叫中,老人孩子只能跟着受罪,不能安心休息,也在所不惜。至于工作,更是等而下之,能请假则请假,能装病就装病,实在都不行,就采取夜里卯足精神看球,白天无精打采上班。能混则混,混不过去就辞职,谁都可以对不起,就是不能对不起足球赛。

四曰惯于发疯发狂。一到激动之处,感情就随之暴发,时而手舞足蹈,时而高喊大叫,以至不顾一切,忘乎所以,摔盘子、砸凳子,还出现过一时兴起,砸了电视机的昏事和扔掉怀抱中孩子的悲剧。是头脑进水了,癫痫病发作了,神经错乱了?都不是,是过分沉醉了、着迷了。

这四条是否科学可行?有人立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标准太低、太粗,还带点儿“混”,且只看浮浅的表现,缺乏深刻的内涵,只看身心的专注,不顾道德准则,作为球迷尚能说得过去,但作为“星”则有很大不足。的确,真正的“星”应在执着中保持一定清醒,在专注中做到适可而止,绝不因一时痛快,造成长期困苦,更不为满足自身需求,损害他人利益。“星”还要有真本领、真学问,很强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比如,在大型赛事中,能团结指挥一批球迷,同心协力为球队鼓劲,也能挺身而出制止球场的不文明行为。又如,有比较丰富的足球知识,不仅了解足球发展的大事大略,著名球队、球星的特点、风格,及其民族文化烙印,还能审视球赛组织指挥的优劣和球员技术表现的高低。特别是对踢球技术一招一式的成功和失误,能独具慧眼,及时抓住。对激烈竞争中违规事件的是非判断,虽然不能用裁判的标准去要求,但应比一般球迷更客观、公正。特别是在运动美的欣赏上,要有一定深度,等等。

总之,“星级球迷”应是球迷中的出类拔萃者、精神引导者、令人仰慕者。评选活动是积极行为,选出的“星级球迷”,是球迷样板,是正能量,我举双手赞成。

只要球迷存在,足球运动就有希望。只要“星级球迷”在增多,中国足球运动的转机,就不会太远。

任炳(北京 作家)

【合格的足球解说理应是拐棍,需要时拄一下,不需要时可随手丢在一边不至于碍事。如果做不成拐棍,那至少也不应变成皮鞭——不管你能否接受,都会劈头盖脸地抽将过来。】

作为资深球迷,在电视上看球的年头可实在不算短了,传说中中国体育解说第一代人物——张之老师,印象中并未听过他解说的足球比赛,“听足球”的历史,对我而言是从1978年世界杯半决赛、从宋世雄、宋竞先等开始的。

早期的足球解说,似乎带有浓厚的“广播解说”特点,“5号把球传给3号”之类“有眼睛就能看见”的场面话俯拾皆是,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解说员“帮你看电视”一样。这也难怪,早年的大赛难得有中国解说员亲临现场,第一次大规模解说世界杯,几位解说员是在离赛场西班牙万里之遥的香港,看着电视画面配解说词的,与其他普通的电视观众相比,其优势不过是看到的电视更大些且是彩色的罢了。

这样的解说风格从两位宋老师,延续到孙正平、韩乔生,以及一些地方台体育解说员身上,随着直播的增多,以及观众收视条件的改善,变得日渐“不解渴”,甚至形同废话——我们自己看得一清二楚,用得着你说吗?上世纪80-90年代之间,一些直播开始引入解说嘉宾(张路老师这样的体育专家,或张慧德老师这样的特定语言专家),并尝试在解说中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在一些地方台,则出现了一批以信息翔实、解说风格专业著称的解说员(如唐蒙、詹俊等),他们和专业嘉宾的搭配,成为许多球迷津津乐道的“黄金解说组合”。当然,这一期间另一类风格,即“业余(甚或耍宝)主持专业嘉宾”的风格也并行不悖,同样有相当多的支持者。

似乎是从一句“格罗索立功了”开始,中国足球解说出现了“激情派”异军突起,“赋诗派”相映成趣的现象,拉美式的颤音“goooooal”和疯狂吼叫,时常在深更半夜将昏昏欲睡的“球迷家属”们弄得惊觉跳起,离题万里的“即兴心灵鸡汤”,则将原本兴致勃勃的铁杆球迷弄得心烦意乱。球场休息、赛事前后,又常常跳出些不知所云、甚至不知和足球有啥关系的帅哥美女,跟真正的足球专家争抢有限的话筒时间。

常年居住在境外,各国足球解说也听得多了、熟了,所谓的“拉美式颤音”,在世界杯解说中,通常仅限于给解说者的主队、准主队,在进球时吼上一嗓子,倘是“两不相帮”的中立解说则相对平静,若该解说在同一场比赛中既给甲队、也给乙队“颤”,多半会被认为是神经有问题;大多数欧洲式足球解说,则更像中国早期“广播派”的极简版,寥寥数语,简单交代场面而已,更详细、专业的内容,则放在赛前赛后和中场休息,交给嘉宾去说(通常是著名球星、教练等)。

除了2002年,中国队一直是世界杯决赛圈的看客,作为球迷,自可以有自己的“准主队”,作为公营电视台的解说员,却有义务为广大球迷提供中立、专业、客观的解说,而不是将自己变成一个“公费旅游”的“准球迷”,靡费宝贵的公共频道资源,去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精力。

当然,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在网络时代,观众可以边看转播边上网,其资信之翔实、专业,只要稍做有心人,就未必在解说员之下,“专业路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越来越难。但即便如此,“颤音派”和“抒情派”的泛滥,也足以让许多球迷出于自己或家人、邻居的身心考虑,不得不选择“静音收看”,和解说伴音道别。

合格的足球解说理应是拐棍,需要时拄一下,不需要时可随手丢在一边不至于碍事。如果做不成拐棍,那至少也不应变成皮鞭——不管你能否接受,都会劈头盖脸地抽将过来。

对于某些现役解说员而言,要求他们提供更好、更专业的解说,暂时恐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但要求他们在做到这些之前,至少不去做“噪音制造者”、“伴音终结者”,恐怕并不算很过分的要求吧?

□陶短房(学者)

“3000元,哥伦比亚赢”“5000元,乌拉圭赢”……一位非法赌球网站的“小庄家”在巴西世界杯开赛3天后,银行卡上的赌资就已接近2000万元。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不仅成为世界足坛的盛事,也成为一些人利用赛事进行非法赌球的“豪赌盛宴”。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不同,移动互联网成为本届世界杯期间非法赌球的新“阵地”。

综合以前的报道会发现,每逢世界杯来临,通过非法赌球谋取暴利的违法人群屡见不鲜。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佛山一地破获的特大网络赌球案涉及金额超过58亿元。

而现在,更为可怕、堪为深忧的是,赌球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地下产业,而是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就像报道中所言,网络搜索不难发现,非法赌球的网站随处可见。在一些论坛、贴吧中甚至还有详细的赌球参与教程以及“庄家”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联系方式。

嗜赌之风,自古以来便是社会流毒,埋下重重隐患。今年1月13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发生一起赌博窝点爆炸案件,爆炸共造成15人当场死亡,18人受伤,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而对赌球来说,不法分子借助移动社交平台和第三方支付软件借赌球欺诈谋取暴利,致使大量赌资外流,不仅可能令深陷赌局的人血本无归、走上邪路,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破坏金融稳定,使政府的监管、税收和潜在投资资金受损。据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每年由于赌博而流到境外的资金已经超过6000亿元。

世界杯“治赌”,首先要加大侦缉力度。治理赌球乱象,本来就是“猫鼠游戏”,你进一尺,他才会退一寸。从现行法律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建立赌博网站、担任赌博网站代理或接受投注都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一经查处,将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处罚。公安部治安局近日也紧急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利用世界杯赛事进行赌球的违法犯罪活动。但是这些尚未给陷入疯狂的赌球乱象形成足够震慑,需要与时间赛跑。

其次,抓蛇要打准“七寸”,“治赌”需要“触网”思维。与线下参赌不一样,现在的设赌方式“日新月异”,而互联网平台就是整个违法链条的七寸。这就要敲打那些互联网企业,让他们做到守土有责。现在使用任何一款搜索引擎,输入“世界杯赌球”关键词,都会冒出数万条信息,规则介绍、玩法攻略、软件下载应有尽有。既然他们敢为了商业利益以身试法,就要付出相应的违法代价。

【作为同龄人的球员克拉西奇和贝赫拉米最为吸引我,前者塞族,后者阿族,那么在1999年不可愈合的战争来临前,他们莫非曾在草地上较量过?】

世界杯E组第一轮比赛中,瑞士中场大将贝赫拉米在伤停补时阶段,对厄瓜多尔策动的绝杀,可谓通过一番复杂背景的球员传递构成——科索沃人贝赫拉米抢断成功,长传至西班牙与智利混血儿罗德里格斯脚下,后者分给马其顿人梅赫默迪实现逆转。这让我重新打量起这支没几个人会唱瑞士国歌的移民军团,更记起自己曾经走访过贝赫拉米那座分裂的家乡——科索沃北部小城米特罗维察。

河北、河南;塞族,阿族;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区,科索沃共和国……这些在现实中强烈对立着的名词,都被城里一座不足百米的无辜大桥分割成触手可及却又沟通无望的两极。这座桥矗立于流淌过米特罗维察的伊巴尔河上,南岸的阿族与北岸的塞族愤愤相视。

南侧的桥墩处,有着意大利维和部队的野战帐篷,旁边的墙上,涂鸦着那个以F开头的最著名英文脏字;北侧同样的位置飘扬着塞尔维亚国旗,旁边的墙上,回敬着另一句英文“NATO, Go Home”(北约滚蛋)。

两岸少年们至少还有着足球和摇滚两门共同语言。北岸的塞族人有着一家FK游击队,南岸的阿族人则有着两家以矿山为名的俱乐部,KF Trepca 和KF Trepca 89。

我不清楚他们是否参加着完全不同的联赛,彼此绝不过招。但从维基百科的米特罗维察名人录里,却发现一些著名的“熟人”:曾长期效力尤文图斯队的克拉西奇、刚确定转会国际米兰的“瑞士人”贝赫拉米、法甲劲旅里昂队后卫比塞瓦奇、在河南建业队踢过的达文科……事实上,贝赫拉米5岁时,全家就去瑞士办移民了,如果心里对克拉西奇不服甚至有仇,可以留到意甲赛场上去解决。再老一辈的,即便在科索沃土地上鲜有异族通婚的家族关系,但儿时也很有可能一道在草地上翻滚过。

如今,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大牌的明星,自然是人见人爱的网球好手德约科维奇。即便连防塞恐塞的科索沃阿族人,都急不可耐地声称对小德的“主权”。我第一次从南岸人口中听说,“小德是我们米特罗维察人”,几天后,我竟又从黑山人口中听到,“他是我们黑山人。”可体育迷们知道,这个出生于贝尔格莱德的网球高手,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成为一个大塞尔维亚主义者,他的故乡确是米特罗维察,但成长与成名中却与这个冲突之地搭不上任何关系。

这里毕竟不是中立的发达地区,摇滚,作为直抒年轻胸臆的介质,你难以指望当地出产个高呼和平主张的蝎子乐队。我走向距北侧桥边不远的Dolce Vita(甜蜜的生活),在这家可以放肆抽烟的咖啡厅里,轰鸣着塞语说唱。

“这是什么歌?”我问。

“‘送给’对面人的。”咖啡厅伙计用简单英语描述。

□Seamouse(媒体人)

如果十个人,有九个人往东走,只有一个人往西走,这个人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合群;如果十个人,有九个人笑,只有一个人不笑,这个人难免很尴尬;如果十个人,有九个人在看世界杯,剩下那个人将怎样?这个人,多半会成为伪球迷。

你不懂足球?没关系,网上有伪球迷速成啊。你不爱足球?也没关系,网上有伪球迷攻略啊。

将一个人整成伪球迷,很简单。首先的一条,你得知道有多少人在踢球。足球场上一共有25个人,其中22个人是两队的球员,还有3个裁判。怎么多出来一个没穿衣服的?那准是来捣乱的。比赛的规则嘛,不用知道得太多,只要弄清楚什么是越位就可以了。还是搞不清楚?那只要裁判裁定越位,你就义愤填膺地高喊,这怎么可能是越位?声音越嘶哑,越激动,就越像个真正的球迷。

成为伪球迷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还得有一个鲜明的立场。也就是说,32支球队,32个国家,你得支持其中的一个国家,一个球队。据说很多国人之所以没有成为铁杆的世界杯球迷,就是因为他们太爱国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国家队。我看,在足球场上,你就别较这个真了,否则,恐怕你连个伪球迷都永远做不了。

此外,成为伪球迷,还得准备一些道具,啤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是伪球迷,酒吧就别去了吧,免得从酒吧醉醺醺出来,给交警添麻烦,给马路添堵。哨子也别买了,你吹给谁听啊,把老婆孩子吵醒了,直接把你给拉回床上去了。那么,进球了,激动了,怎么办?捶自己的大腿呗。所以,伪球迷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是,给自己弄块软一点、厚实一点的垫子,垫在大腿上,免得捶伤自己。

这样一装扮,你差不多就可以成为一个伪球迷了。其实,半夜的球赛是不是看得津津有味,一点也没关系,第二天红肿着熊猫眼和别人侃起某粒进球或者某个明星的时候,才是关键的部分,记得一定要唾沫横飞,头头是道,并做出捶胸顿足,或痛心疾首状。

一个真正的球迷,球成了其生活的一部分。伪球迷做不到这一点。伪球迷的生活,还是老婆,孩子,家中的老人;还是一早去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很多人成为伪球迷,只是害怕落伍,担心掉队而已。

世界杯说来就来了,这是一场盛宴,一场球迷的盛宴。我也会看几场球,比如双休日,或者最后的决战时刻,但我不想伪装为一个球迷,也不想做一个伪球迷,因为我的生活,不会因此而改变。

【就在今年,自称“伪球迷”的人突然多起来。自我嘲笑、自我矮化正是这几年的亚文化主流之一。】

世界杯开赛后,有两个名字像幽灵一样在社交圈游荡。一个叫“董裘迪”,一个叫“魏秋蜜”。这两人不太友好。翠花,上例句:

“西班牙对荷兰,押西班牙胜的是董裘迪,押荷兰胜的是魏秋蜜。”(某电子阅读老总)

董裘迪,懂球的。魏秋蜜,伪球迷。当然,基于该场比赛结果,上面这条很打脸,但可以说明某种传统心态。“伪球迷”曾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呼,满满的都是自以为懂球的董裘迪们对非我族类又喜欢往看球堆儿里扎的男女的不屑。

不过,就在今年,自称“伪球迷”的人突然多起来。“哎呀,我真是个伪球迷”这种感慨不绝于耳。什么状况?什么时候屎盆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往自己头上扣了?或者说,伪球迷这个词已经被洗白了?

以我之见,这种现象并非孤立。自我嘲笑、自我矮化正是这几年的亚文化主流之一。这种亚文化到2012年“屌丝”一词横空出世达到顶点。情到浓处,以韩寒为代表的明星名人纷纷自称“屌丝”,以致出现了另一个词“伪屌丝”——这真是太不合乎传统话语逻辑的构词:你听说过“伪君子”、“真小人”,你听说过“伪小人”吗?

这种现象的心理构因还挺复杂。它首先是用词语来完成对自我的重塑。正如《话题2012》对“屌丝”的讨论中指出:“它象征着青年人愤世嫉俗和自我流放的姿态;也有人把屌丝精神视作民间的草根精神之一种,直接与义正词严的某种价值观相抗衡。”正是借由这种姿态,就像无产者凭借《国际歌》找到同志,自认的魏秋蜜们也在这杆大旗下聚集起来,发出了对世界杯这场传统上由男人、“老人”、知识者(特指足球知识)掌控的盛宴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大凡需要门槛的小众领域,技术、知识、门第、身份、资格……都会在发展到某种极致水平后触发大众的反弹。这就好像世界杯的比赛,能进场入座的永远是少数人,多数人只能聚集在场外自HIGH。

按照老派电影里的安排,进不了场的球迷在场外,会有温馨的镜头:老爸让儿子踩在肩上,狐朋托着狗友的脚后跟,如果正好有一棵大树,或许月亮都会变成心形……但是潮流变了,他们不再踮着脚尖骑着马去追求惊鸿一瞥,他们自顾自地玩着人浪,不需要场上球员看见,不需要电视画面捕捉,他们向自己与同道,而不是向世界证明:我们没有门票,也可以分享快乐与满足。

马云说(真的是他说的),我们不投资足球,我们投资的是快乐。如果不是世界杯的某一侧面,某个碎片,让你或曾让你心动,就不会有伪球迷这个群体。写到此处,我刚看到一位80后小朋友发了一条微博:

跟弟弟打电话,聊起世界杯,他表示一如既往支持梅西,支持阿根廷,在分析各队实力的当儿,俺插了一句:“巴西更强吧,有卡卡,有C罗。”“C罗不是巴西的!”“阿根廷?”“葡萄牙……伪球迷![抓狂]”郑重声明:俺不是伪球迷!俺只是打酱油的!另支持一下法国,纯为齐达内。

看到了吗?世界杯铺天盖地,你仍然可以特立独行。六月与七月,你可以像某女在群里说的:“男人追逐足球,我们相伴读书”,也可以只沾光公司12点上班而不理会其所何来。又或者,你是打酱油的,但你爱齐达内。你会因为各种个人原因介入这场盛事,那个光头,那群男模,那片桑巴,那些深夜……完全不感到羞耻。你可以走上去和对方碰一碰杯,握一握手,说:我叫魏秋蜜,董裘迪我们一起看球吧。

□杨早(学者)

那只名叫“桑巴荣耀”的五彩皮球还在马拉卡纳的草皮上滚动,西班牙足球的世界已经变成黑白。

荣耀犹如沙漏,难以停歇、不可逆转地逝去。曾经屹立在世界足坛之巅的王者,如今断崖式的崩塌引来无数嗟叹与反思。

人们的感慨,更多缘于王者昨日辉煌与今日落寞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但从两战丢了7球的比赛内容看,西班牙的出局并不意外。

从西甲豪门巴萨到西班牙国家队,他们脚下备受推崇的“tiki—taka”战术曾盛极一时。“tiki—taka”由象声词演化而来,形容迅捷、精准的一系列短传配合,以此达成高控球率和对场上局面的掌握。这场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战术革命在过去几年大获成功,带动了世界足坛新一轮变革,也不乏潮流追随者。

但西班牙的斗牛士们缔造了“tiki—taka”的辉煌,却又亲手将其带入牛角尖。自得于战术体系的复杂精妙,却忽略了球员的执行力与必胜心。世界杯的赛场上,人们只看到一支身价昂贵但表现拖泥带水、含糊不清的西班牙队。没有高位逼抢做保证,令对手发憷的快半拍变成了慢半拍,这支球队最终受累于自己的复杂。

现代足球史上,每一次战术革命都带来足坛的颠覆与再造。但战术的最终执行者是球员,人决定战术,而不是战术决定人。再理想的战术也要由球员的能力和心态来决定成败。从当年高扬全攻全守大旗的荷兰队到上届世界杯首次登顶的西班牙队,战术的成功无不依托于一批杰出的球员和旺盛的士气,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

与头顶光环却低头离开的西班牙队相比,从世界杯预选赛艰难出线的智利队其实更令人动容。赛前并没有吸引多少关注的智利队,以强悍的攻击力不断加深着自己黑马的成色。和西班牙队一战,他们即便领先也没有选择退缩后场死守胜果。和这种气质一样激昂的,还有一群智利矿工为世界杯拍摄的广告。

2010年,智利一座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井下69天,生死煎熬后全部获救。智利队出征前,这些矿工又聚在一起,将矿难事发地的沙子装在罐中赠给球队,为国家队呐喊:“西班牙队很强?但我们无惧死亡之组,因为我们打败过死神!”背负这样看似简单却充满力量的期待出征,智利队球员的爆发和坚持,让万千球迷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支点。

足球场上,战术千变万化,各领风骚。但也有一些“简单情感”支撑着球员遇强愈勇,不懈拼争。赛前,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西班牙队将会胜利。但在人与战术的相互影响与变化中,最终决定结果,并且更令世界着迷的,往往还是前者。

北京时间6月19日03:00(巴西当地时间18日16:00),2014世界杯B组次轮一场比赛在马拉卡纳球场展开角逐,西班牙0:2不敌智利,巴萨边锋桑切斯连续策动攻势,巴尔加斯先拔头筹,阿朗吉斯传射建功。卫冕冠军西班牙连败后提前出局,智利同荷兰携手出线后末轮将为小组头名而战。(6月19日新华网)

如果说荷兰5:1狂胜西班牙有些反常,那么,看了西班牙0:2不敌智利这场比赛后,你会觉得反常会变为正常。卫冕冠军西班牙连败两场提前回家,让本届世界杯更好看。

世界杯的上届冠军,历来都是下一届夺冠的最大热门。然而,在西班牙身上,变化就是这么快。这就是足球,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这就是西班牙队,这就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西班牙足球。

西班牙的足球水平,在世界上无疑算得上是最高的,一是有联赛作根基,二是联赛云集了很多世界级球星。然而,世界杯不是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不是西班牙队一家的舞台。都说足球是圆的,对其他球队如此,对西班牙队同样如此。

卫冕冠军回家了,世界杯更好看了:小组赛意气风发的橙色军团荷兰队,是否也该登上一次足球界的珠穆朗玛峰呢?德国战车滚滚向前,穆勒首场比赛就上演帽子戏法,是否能在决赛中大放异彩呢?东道主巴西队,不仅是世界杯的常客,而且是世界杯冠军的多次得主,占据主场之利,巴西队能再一次重温旧梦吗?还有虎视眈眈的意大利队、阿根廷队……卫冕冠军回家了,谁都会少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要想登上世界杯最高峰,既要凭实力,也要看运气!

卫冕冠军回家,西班牙的球迷可能有些失落,但这对世界杯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比赛刚刚开始,冠军就已经没有了悬念,这样的比赛谁愿意关注?世人关注世界杯,最大的关注点当然是冠军得主,西班牙卫冕获冠军不可能了,哪支球队能获得冠军呢?

当然,关注世界杯,除了关注冠军,更要享受比赛过程。卫冕冠军提前回家,这个过程足够刺激,世界杯结束甚至较长一段时间,都会让人津津乐道,这何尝不是西班牙队为世界杯做出的贡献?何尝不是西班牙足球令人回味无穷的重要原因?因为西班牙提前回家,本届世界杯充满了变数,当然会更加好看、更加耐看!

甘井子区泉水附近某小区,一22岁女子从9楼跳下。事发后,记者赶到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女子正在急诊室内进行抢救检查,但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女子刚送来的时候,已没有任何生命体征了。(6月18日,大河网)

“2014世界杯”强势“回归”,虽然“国足”并没有参赛资格,可这一点也阻挡不了中国“桑巴军团”的热情,他们早早为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做好了全套准备。前阵子,网络上就曾爆出,为能熬夜看球,球迷不惜淘宝抢购“病例”好向公司告假的消息。也有人为了“世界杯”甘愿辞职。为了看球,球迷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近日,辽宁省大连市的甘井子区泉水附近某小区内,一女子或因不愿男友外出观看世界杯而与之争吵,最后她选择跳楼身亡。

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狂热且激情,洒脱又不失奔放,这本无可厚非。世界杯的魅力正在于传递这份亢奋与热情。可如果它要用生命做代价,着实有点让人难以释怀“世界杯是一场狂欢,足球也是融入各自的生活与人群的运动,若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狂热和骚动让狂欢演变成悲剧,我们又如何能津津乐道地谈论“盛宴”的主题?

观看世界杯,啤酒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球迷们聚在一起时,那种酒精作用下快速提取的激情,让人久久回味。今年,《来自星星的你》空前热播,女主角千颂伊“炸鸡配啤酒”的桥段顺理成章地让它们一同出现在球赛期间。专家提示,球迷在食用饮用“炸鸡”“啤酒”后,很可能快速亢奋,且格外精力充沛。这也是球迷看球斗殴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这起事件中,女子与男友吵架,不知是否也存在“炸鸡和啤酒”的作用。但是,女方担心咱的身体,常嚷着让咱看重播吧,别再熬夜。我们也许极度不屑,可是,她们口中的碎碎念,才是生活的真相。有时的无心之举带来的伤痛,一辈子都无法弥补。世界杯与妻子那个更重要?我想,读完这则消息,球迷们当了然于心。

一场浩大的视觉盛宴,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球迷的那颗跳动之心,我们尽情挥洒着属于我们的欢乐。但这种挥洒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松的同时,不要忘了你还有家庭,还有工作,毕竟我们不再是孩子。情侣之间,夫妻之间,更应注重沟通理解,切勿一时冲动走了极端。

本届世界杯上,墨西哥将志在必得的东道主巴西队生生逼平。中国球迷在惊呼“墨西哥足球如此不可小觑”的同时,不禁想起12年前和巴西分在同组的中国队以0:4惨败的伤心往事。

其实,伤心大可不必。实际上,在拉美这个足球运动的天堂,墨西哥绝对是一支传统劲旅。墨西哥举办过两届世界杯,曾15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不少国家艳羡。

虽说墨西哥国家队称不上世界顶尖,但其青少年球队绝对数一数二。在拉美,青少年足球赛事十分受关注,墨西哥青少年国脚们常在“U17世界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等大赛中争金夺银。

笔者在墨西哥工作期间,正值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男子足球决赛上,墨西哥国奥队以2比1击碎了巴西人足球金牌大满贯的梦想,也让墨西哥全国上下变成了狂欢的海洋。

除了墨西哥人对足球发自肺腑的热爱外,墨西哥“从娃娃抓起”的足球培养方式绝对值得中国足球借鉴。

头等秘诀是“传帮带”。一般而言,墨西哥足球俱乐部都有成型的少年梯队。父母将孩子送进某一足球俱乐部,往往是因为这个家庭几代人都是该俱乐部的铁杆球迷。因此,小球员到俱乐部训练,不仅带着一份激情,也怀有一种强烈的荣耀感和归属感。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墨西哥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之下,天才小球员如雨后春笋,频频冒尖。“小豌豆”埃尔南德斯就是少年成名。他9岁就加入了墨西哥芝华士俱乐部。在18岁的“处子秀”上,埃尔南德斯开场5分钟就打进一球,并最终帮助球队夺冠。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小球员都能成为“小豌豆”,不过,至少每一个墨西哥孩子都能体会到足球的乐趣。

墨西哥教育界人士认为,足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观念。这也是为什么每逢世界杯这样的重大足球赛事,墨西哥的中小学宁可停课,也要组织学生一同感受足球比赛带来的精彩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