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抉择2014-11-18 09:05

读北京大学还是读技师学院?如果要做这样一道选择题,恐怕99%的人会选择前者。原因很简单,国内第一学府的门槛高于任何一所技师学院,其名誉地位也是无可比拟的。

昨日,@中国青年报在其“职业教育”版上登载了一篇“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的文章,详细披露了北大学生周浩3年前退学北大、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传奇经历。来自青海的周浩,显然就是那另类的1%。

2008年,周浩以660多分的成绩成为青海省理科前5名,他听从父母意见报考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但从小喜欢捣鼓东西的他,对这个专业没兴趣,反而觉得“痛不欲生”。

一般来说,要想解决这类矛盾,可以通过转专业的方式来实现。不过,转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去的学院和所在院系公共课要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转专业”。不仅如此,许多高校还设置了转专业考试,将转专业提高到一定门槛,避免造成大规模的专业流动,这也使不少人无法如愿以偿。

如果周浩当时能转到工科学院,或许也不会有这出“戏码”。那么,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呢?其实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理论课程同样很多、实践类课程只有本院学生可以上。网友@Shelia一叶石质问道:“为什么不给他提供一个平台,转专业不行吗?难道每个大学生都值得这么耗费,就不能好好尊重学生的兴趣?这反映的是政策上的问题。”

经历一番激烈挣扎,周浩做出了别样抉择——“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京大学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这其中的阻力,最大的来自于父母。像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周浩的父母愿意享受北大耀眼的名号,认为它一方面标志着智力和努力的阶段性结晶,另一方面预示着“钱途”滚滚的远大前程。不过,中国父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面对儿女的兴趣和前途之时,他们在一番挣扎后还能够理性地做出退让——周浩的父母或许意识到了当初强迫儿子的问题,同意他转学。

幸运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上发现了周浩,他已经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抉择——摘下名校光环,同样能活得精彩。历经曲折终见阳光,评论员@刘著民给周浩点赞,“找到自己喜欢的,能自主选择自己人生路,在目前这个物质至上、爹妈至上、关系至上、面子至上的社会,实属难得。”

退学北大读技校,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更深层次地想,似乎还有不少名校学子像周浩一样,从一开始就被推上错误的道路,有违初心却无可奈何。正如@思想狗所言,选专业时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父母要求的;毕业工作不是追求自己喜欢的,而是追求稳定的。“多年后,我们都在感慨梦想总是遥不可及,却不曾想过当初的自己。现在的处境就是当初的选择,以前的你决定了现在的你,杀死你的不是此时的现实。现在的身不由己,你是从一开始就选择逃避。”

如今,谈梦想成为一种风潮,然而却有太多人从一开始就错过了梦想。周浩却坚定地拾回梦想,转去更适合他的技师学院。不过,技校固然是一个去处,但当前社会对职业学校的隐形歧视,还使得不少学生对其望而却步。而技校甚至已经异化成一种狂欢的戏谑——比如,有不少网友调侃“为什么不转去蓝翔?”

从大家对职业教育的戏谑,可以看出当前民众对现代教育存在认知误区。在国外,不少优秀的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网友@乖巧的智齿君对比国内外的差距,感叹道:“这只能反映出当代大学教育的缺陷,实践条件缺失。优质教育资源都分布在大学,优质教育来源的第一志愿也都填在大学,可是在人才培养构成和分配方式方面的短缺,实在浪费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位年轻人的“荒唐”做法。经济学家@王福重列举的3个观点,在一片鼓舞声中显得格外刺眼——“1.年轻不懂事;2.对高中以上水平的教育没有理解力;3.会后悔的。”对此,媒体评论员@彭晓芸却不以为然,转发反驳道:“这孩子很好啊,你这是成年人的功利与虚荣作祟吧。”

“毫不后悔”的抉择似乎还待检验,但周浩的事例无疑是一个绝佳样本:教育的目的、途径与方式,是否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吻合?如果出现撕裂和冲突,又有多少人能忠于本心,打破陈规,在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下实现自我呢?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会场上,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这样的身份转变,周浩“毫不后悔,很庆幸”。

从北大退学转到技校,这在我国当下绝对是新闻,然而,笔者希望这今后不再是新闻。一个分数能上北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不上北大而上职校,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正常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多元的成才道路。

很多人不敢相信周同学的选择,是因为在大家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实在太远。而其实,这才是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由于北大是人们心目中的最高学府,众人以上北大为荣,因此,几乎所有学生,如果在国内上大学的话,都会不由自主做出上北大、清华的选择,根本不管北大、清华是否适合自己。

对于周同学从北大退学,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北大的失败者,才无奈而退学。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有这种看法是正常的,但站在教育选择角度,这只是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国外,学生从一所学校退学再转到另一所学校很正常,甚至是一种办学机制——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退学”,淘汰不适合本校的学生,而学生也可选择“退学”,放弃自己不满意、不适应的学校、专业,在学校和学生的自由选择中,促进学校办出高质量和特色。

我国目前缺乏这种选择和办学机制。首先,各类教育、学校被分为各种层次、等级,这造成教育、学校间的不平等,也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大家纷纷追逐上名校,把职业教育视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甚至对二本、三本院校也不屑一顾。虽然我国教育资源已经日益丰富,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3400多万,可是,整个社会还存在很强的教育焦虑感。

其次,计划招生、计划办学,导致学校对学生实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管理,学生进入一所大学之后,不要说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难。像周同学,他进入北大,不喜欢、不适应生命科学专业,想转专业,却无法实现,按照目前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是要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才能申请转专业,其逻辑是,只有努力学习好本专业,才能达到不学本专业的目的。转学就更加困难了。如果能在校内转到适合他的专业,也许他不会从北大退学,或者如果能从北大转到他本人原准备报考的北航,他也不会在北大熬三年。

媒体称他是从北大退学转到技校,而从实质上说,这不是转学,是他重新申请进不需要考试成绩的技校。我国现在还很难进行校际转学,一名学生从一所大学退学后,要进入另一所学校,通常得重新复习参加高考。

健康的教育生态,一定是各类教育、各个学校平等、自由竞争、发展,当一名能上北大的学生,却选择上职业技术学校,而社会不觉得奇怪,认为这都是很好、有价值的选择时,我国才形成多元教育、多元成才的环境,教育的焦虑才会缓解。这要求我国取消对教育的等级、分层管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都办出一流学校。最近,网传国家废除985、211的消息,虽被教育部证伪,可还是引发社会热议,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网友赞成废除985、211,可见社会存在消除教育等级管理、给每类教育、每所学校平等竞争地位、空间的强烈呼声。

必须承认,周同学从北大退学再上技校,还只是偶然事件,这并不表明,技校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制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远远差于北大这类歧视性观念,让职业教育也成为优秀学生值得考虑的选择。一流的职业学校丝毫不逊于一流的普通高校,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熊丙奇(上海教师)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在外人看来,北京大学的“高大上”与普通技校的“不入流”相比,其间的差距可谓泾渭分明。尽管技工普遍短缺,其工资早已把白领们“甩出了几条街”,然而依然是综合性大学众而读技校者寡。在这样的职业偏见和身份定势面前,弃北大而读技校才会有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颇多的新闻元素。

据社科院一项虎扑篮球:中小学学生就业预期的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倾向孩子优先选择科学家、教师等比较稳定的职业或是权力资源的政府公职,几乎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工人或者农民。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赵延东介绍,大概92%的中小学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子女的未来职业问题。在孩子的未来由父母规划的大背景下,孩子的逆向性选择和个性化诉求,往往会遭遇家庭和社会多重压力,作一个不屈服世俗和权威的自我选择,其面临的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

从某种意义讲,周浩的选择不是技校的胜利,甚至跟选择什么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他对自我选择的坚持,这样的做法,在讲求传统伦理的当代社会,显得弥足珍贵也值得效仿和学习。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简单的道理,在功利的价值选择下,已然变成绝粹的利己主义,并成为赤裸裸的权利伤害。给孩子以自我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免于成长被伤害的恐惧,不仅是“放过孩子”式的道德矫情,更应上升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高度上来。只有给予了摆脱身份属性、社会偏见和思维定势的权利尊重,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作主”的自由,那么权利才会得到解放,社会也才会获得进步。

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学生周浩有着足够让人深感无比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主动退学,转学到一所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的技校——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但周浩的确这样做了,并且谈起他当年的决定,坚称自己现在“(不但)毫不后悔,(而且)很庆幸”。

人各不同,人各有志。许多人梦想成为北大学生,也的确有少数人对此很不感冒,偏是喜欢上技校。周浩就是这样的一个“另类”。我之所以说他是“另类”,并不是因为他性格与想法与别人有重大区别,而是因为他喜欢“追随自己的心”。于是,在经过许多努力之后,他如愿以偿,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因为北大之难考和北大之光灿,退学的举动令太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周浩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特别的年轻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他们喜欢追随自己的心。比如,著名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放弃了英王宝座。再比如,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副县长潘家东最近主动辞职,重回医院当起了医生。这些看上去不同于寻常轨迹的个案固然罕见,但的的确确存在。

很多人在诱惑或压力下行事。举例来说,孩子不喜欢上大学,而喜欢做生意,但家长偏偏要孩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认为这才算光宗耀祖;孩子不喜欢当公务员,而喜欢当中小学老师,但家长偏偏要孩子报考公务员。孩子们不得不屈从于父母压力。成年人也经常不能追随自己的内心,因为各方面社会压力实在太大了。我自己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课题,但学校的绩效工资与职称评审等都要求有课题,为了生存我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高材生周浩不愿意学习枯燥乏味的学术理论,而非常喜欢捣鼓机械,那么他就在自己的自由意志驱动之下,选择了放弃北大,转学到技校。可想而知,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非常巨大,但他不愿意活在别人的想法之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周浩看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喜欢的事,做真实的自己,那才是他的人生最幸福快乐的事。

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的人生。对于像周浩一样选择了别样人生者,他们的自由意愿应该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使其受到与普通高校同等待遇,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更需要技校本身提高教育质量。】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青海学生周浩高考以省理科前5名“被迫”进入北大生命科学专业就读,3年前,爱好“鼓捣东西”的周浩因为在北大学习“痛不欲生”,退学转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退学北大读技校”,除了可给大家戏谑虎扑篮球:蓝翔这一老梗的谈资,调侃“挖掘机到底哪家强”之外,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退学,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一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转型”,或许才是其真正走红的原因。

实际上,据报道,周浩在北大学习的三年间曾努力适应所学专业,但迷茫与痛苦依旧,也曾有转专业的尝试,最终无果。而从北大退学到技校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弃名校读技校这一选择似乎更契合周浩的个人追求。

敢于追寻自己兴趣的周浩受到了赞扬,当然,质疑之声也不断,“面对社会现实吧,以后就会后悔的。”所谓社会现实,大概就是长期以来学历至上的人才市场,而质疑声背后,则是大众对技校低“大学”一等的固有观念。

但回归教育本质,无论是著名高等学府还是普通技术教育学院,都是对社会需求之人才的培养,地位应是平等的。

今年6月,国务院就颁布了《虎扑篮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更应平等对待。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更需要技校本身提高教育质量。如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

如此再来看周浩“退学北大读技校”,也就没那么“不可思议了”。

□杨臻臻(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