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赏”提升服务质量,靠谱吗

2017-05-16  第060期

最近,各大城市的餐饮店流行起了“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这些餐饮店或通过标识、桌牌或通过服务员提醒消费者,如果对服务满意,可以通过扫二维码进行“打赏”,金额多为3至5元。[详细]

"扫码打赏" 考虑过文化差异吗

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年代,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值得点赞,值得推广。虽然披着互联网的外衣、有着二维码的时髦,“扫码打赏”的实质还是西方的“给小费”。“扫码打赏”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对小费的态度。

西方众多国家,享受服务需要支付小费,中国缺少这样的传统。在美国,小费是服务人员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在中国,服务人员的收入主要通过工资实现。国内消费者支付的餐费里,已经为自己享受的服务买单了。[详细]

扫码的顾客 遭到了无形的"道德绑架"

虽说让顾客自愿付费,可落实到每个服务生身上,难免会出现服务员暗示顾客扫码的情况。久而久之,会让服务员养成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习惯。部分用餐的顾客,看人家都扫码了,自己不扫过意不去,被迫“跟风”,无形中遭受了变相的“道德绑架”。

目前看来,“扫码打赏”是否合法有待商榷。对大多数的商家而言,餐厅内的服务费已经包括在菜价里了,若以其他名义再收服务费,有商业欺诈的嫌疑。根据《消费者保护权益法》规定,消费者具有获悉真情、监督批评等基本权利。商家推出“扫码打赏”是否存在让消费者购买双重服务的动机,值得怀疑。[详细]

规范服务标准 无需"小费"增加动力

“扫码打赏”是互联网消费的派生形式,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潜入多家餐饮店。“小费”是国外通行的付费方式,但国内不同。 提高服务质量、调动服务员的积极性是商家的责任,打赏应由商家自行完成,而不是靠消费者的“小费”增加动力。

打赏是驱动力,评价和信用是抑制力。建议服务行业配备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和信用体系,用明确的服务评价和信用体系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标准,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详细]

扫码付“小费”,打赏别成讨赏。顾客进店是享受服务的,“打赏”对消费者形成压力,潜移默化地使服务员“向钱看齐”,一旦成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威胁。提升服务质量是商家的责任,不是进店顾客的额外“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