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钱看”的海外游学效果能有几何?

2017-08-16  第064期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从日益低龄化的海外游学效果看,“游”远大于“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可以实现知行结合,拓展视野。但眼下很多海外游学团,事实上游而不学。以某旅行社推出的一款海外游学活动为例,标注游览5所大学,每所大学游览时间均为半小时,其他游览地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海外游学团的行程中包括与当地人士交流的活动,但是这种交流更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 [详细]

与国外比较成熟的游学市场比较,中国的游学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既损害相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从市场份额方面稍加分析,海外游学市场的蛋糕绝大多数被旅行社瓜分了,这无形中将海外游学变成了旅游产品。如此游学,严重背离了“国际性跨文化体验”的初衷,也脱离了教育产品的本质属性。[详细]

海外游学热的背后,折射出国内家长的焦虑感

一边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另一边则是家长被学校、游学机构所织就的密不透风的网所裹挟,因为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与,就无法融入群体。这种心理普遍地出现在各类培训班、兴趣班上。这种焦虑,与其说是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期待,对阶层滑落的不安所造成的,不如说是市场催生出来的。[详细]

如何做到理性游学,值得留学生及其家长反思:何为游学,何时游学,何地游学,游学何为,以及是否需要海外游学?眼下,海外游学市场乱象丛生,游学价格与价值极不对等,海外游学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倘若“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不游也罢。[详细]

非营利,应是游学的一条底线

国家鼓励研学旅行的政策专门谈到费用问题,不仅明确了公益性的原则,还要求对贫困学生进行减免费用,并要求交通、文化、旅游、保险等部门尽量降低研学旅行的费用。但动辄几万元的国际游学项目,超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严重背离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宗旨。一旦以钱为导向,这样的海外游学,又会取得什么效果?[详细]

有关方面在鼓励游学的同时,也要确保“非营利”落到实处。媒体报道的回扣和潜规则问题,更是必须受到查处,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外游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行。[详细]

当下的国际游学并不符合研学旅行政策的基本要求,学校借助国际游学盈利的行为更应该严厉禁止、严厉处罚。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性指南,让研学旅行的线路、目标、费用等事项公开透明,经得起监督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