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零距离”抓出“大活鱼

——浅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心得

www.fjsen.com?2011-12-20 17:1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番采访下来,如果就事论事,写一篇村民如何牺牲作贡献,那也是不错的基层稿件。但记者不满足于此,认为采访不够深入,没有挖出村民为什么在牺牲眼前利益面前能如此大力支持码头建设?记者又来到村干部、村民家里寻找答案,1家、2家、3家……,记者终于寻找到了答案:在两岸交流合作、祖国统一大局面前,当地村民勇于担当,无怨无悔;这里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赢得了村民发自内心的拥护与支持。正是有村民们的勇于担当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艰苦奋斗,在澳前码头建设中,奏出了一首“和谐曲”,为两岸交流、祖国统一作出贡献。多次采访、几易其稿,一篇1050字的消息报道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写出了当地干部群众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平潭精神”,这是之前媒体没有报道过的。

正是“身入”再加上“心入”才写出这样带有泥土芬芳“香味”的文章。应该说,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思想之根。记者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更多记者深入基层接“地气”,记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通过与群众打成一片来挖掘素材,与生活融为一体中写出好新闻,在“一头汗两腿泥”中写出精品,才能真正“抓活鱼”、出好稿。

文章见报后,不少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以往媒体报道的都是平潭开发开发建设如何大力度、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平潭速度”,报道千篇一律,不少读者已产生“审美疲劳”,而真正来自基层的声音少之又少。福建日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真正深入基层,以一个村为支点写出了开放开发初期的“平潭精神”,文章有高度、有思想,开了个很好的头,希望在以后报道中写出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8月底,在福建日报领导的直接部署下,平潭澳前镇玉楼村被定为“福建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并在玉楼村村部挂上牌子,随后,记者更加频繁到玉楼村“蹲点”采访,经常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玉楼村老年协会4名会员主动请缨,4个人轮流到现场值班,成了建设现场一道靓丽风景线。在以前采访中,由于不够深入,记者与这道最美的风景线多次擦肩而过。“走、转、改”活动开展后,记者来到玉楼村次数多了,在与4名值班的老人协会会员聊天中,记者认为他们就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活鱼”。

于是,记者挑选了老年协会副会长丁世玉值班的一天,全程跟踪采访。一天的采访时间里,记者多次被感动。丁世玉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来到码头旅检大楼浇树,一趟下来要3个多小时,晚上7点还要再浇一趟,虽然很累但他很乐意多作贡献;丁世玉家是石头屋,码头建设开山炸石,他的房子损坏了,但他向村民们解释指挥部会负责修复他们的房屋,还带村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房子;在警务岗亭里值班,丁世玉很认真负责,除了吃饭、上厕所,他都呆在岗亭里……一天体验下来,记者又累又困,然而脑子里翻腾着丁世玉老人平凡的奉献,无法入眠,挑灯夜战,写出了一条朴实、鲜活的基层新闻《站好每一班岗》。

在玉楼村的几次采访,让记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我们一定要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真正“俯下身”、“安下心”,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

福建日报 王凤山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