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辽宁大连一家新华书店的图书摆台上,莫言的作品被抢购一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王华 摄)


10月12日,在辽宁大连的一家新华书店,读者们争相订购莫言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王华摄)


10月12日,一名士兵正在浙江临海一家新华书店中阅读莫言的作品,他幸运的买到了当日这家书店里最后一本莫言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Zhou Wei)


10月12日,山东烟台一家新华书店张贴出莫言图书作品已经售罄的通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Shen Jizhong)


10月12日,山东烟台一家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正在张贴莫言图书作品已经售罄的通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Shen Jizhong)


10月12日,江苏连云港一家新华书店发布通知说本店的莫言图书作品已经售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Geng Yuhe)


10月12日,江苏连云港一家新华书店发布通知说本店的莫言图书作品已经售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书籍销售火爆,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华社发(Geng Yuhe)

?

中国作家莫言11日折桂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一奖项被认为是国际文坛对莫言本人和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认可。

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姓名后,无数中国人立刻在网络上表达欣喜和祝贺。这一消息也成为12日中国众多报纸的头条新闻,莫言的作品随后在许多地方被抢购一空。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称,这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具有的世界意义。

对于最近3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曾有一些人评价并不高。但莫言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作家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作品。

莫言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发表演讲时说,中国作家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但是学习并不意味着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自己的小说、诗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确实经历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过去,因为中国作家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

瑞典文学院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值得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解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与改革开放前的环境相比,1978年之后中国作家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你要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莫言曾说道。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当代文学就不会有当前的繁荣。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其在短短30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不仅虚心学习外国文学,也大大增强了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的力度。

代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人民文学》于去年11月推出英文版试刊号,刊登由英美专业人士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试刊号共160页,刊登了5位2011年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介绍和作品节选,其中包括外国读者较为熟悉的莫言、毕飞宇等。试刊号还推介了笛安和李娟等一批年轻作家。

业界认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文学在这一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不仅仅是中国作家群体的喜讯。它将大大提高这一奖项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影响力,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学,进而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2日就莫言获奖表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希望世界各国朋友能够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优秀文学的魅力。(记者程志良曹凯)

记者12日从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作、也是首部剧作集《我们的荆轲》将于下周由该公司推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据悉,该书收录了莫言的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其中,《我们的荆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剧中,荆轲刺秦是出于希望一举成名的心态,而非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该剧去年夏天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做了为期一个月的首轮演出。

莫言的最新文集也将于本月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莫言长篇系列11本,中篇系列3本,短篇系列3本,文论集2本,散文集1本,其中包括《我们的荆轲》。莫言文集的精装版将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于今年年底推出。

莫言得奖后,其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精典博维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表示,莫言文集平装版、精装版以及《我们的荆轲》单行本的内地版权均由该公司代理。公司于今年5月与莫言签约出版其文集,同时拥有文集相关衍生产品的版权,包括电子版权、影视版权等。

莫言于12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精典博维签订的合同主要是文集合同与作品相关衍生产品的版权。此前,他也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同,在合同未到期期间,上海文艺出版社仍然可以出版其作品。

作为一桩文学界盛事,莫言获奖也引发了强烈的产业效应。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策划人张轩洋告诉记者,得知莫言获奖后,已有20余家公司找到精典博维洽谈影视版权开发;10余家大型电信、网络运营商与公司接洽,计划购买莫言作品的电子版权。据透露,精典博维正与一家机构洽谈莫言主题的移动软件开发,将于下月上旬推出一款收费的苹果应用软件(APP)。(记者王晓洁 王海鹰)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他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学对他意味着什么?如何让现下的读者重新亲近文学?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莫言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对获奖没有太多期待”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

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你不要以为十几个村庄有多少书,没几本书,顶多也就是二三十本,我当时觉得我已经是世界上学问最大的了,把周围一个乡的书全看光了,其实也就是十来本书,几本经典著作。

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觉得蛮有意思,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张了。就是读得很熟,有时候甚至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可以找出来。

记者:那个时候你几岁?

莫言:大概十来岁吧,因为我12岁辍学以后就没有书可看了,天天在家里劳动。刮大风、下大雨不能下地劳动的时候,就躲到我们家的一个磨房里看这些书,翻来覆去地看。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我们家的人实际上都爱看书,我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像一个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踏凹下去一块。


  “严肃的文学不可能是热闹的”

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我当年在这个地方是人民公社的社员,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的时候,厌烦透了。这个地方这么贫困、落后,就梦想着有一天逃离,到外边去看看世界,到外边去过更好的生活。但当真出去以后,过了几年,就开始怀念这个地方。尤其是当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更感觉到这个地方跟自己是血脉相连的。

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

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莫言:现在网上的评价五花八门,我最近也没有看。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

莫言: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的。

我记得20年前我读过一篇前辈作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大举引进中国,人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电影院里,那时汪先生就对这个现象发表了一些很悲观的议论,说这样下去小说会没人读了。

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跟汪先生当年面对着好莱坞电影对小说的压迫是一样的,现在更多了,又有网络、又有电视,但是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它特别热闹,它就不是特别正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

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

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估计‘莫言热’最多一个月就过去”

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听音乐听多了,看书的时间必然就少,你在网上聊天的时间多了,你干别的活的时间必然就少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

我们小时候那种如痴如醉的阅读,是因为没有别的娱乐。

那会儿假如有一个电视机,我也不去读小说,我也天天抱着电视机看。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

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记者:你的不少作品都拍成了电影,很多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些电影对你的个人创作有什么帮助?

莫言: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

记者:最后还有个简单的问题,巨额的奖金大家都很关心,你准备怎么用?

莫言(笑):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记者王海鹰)

  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这样一个名字,变得不再遥远。

他是莫言。

在中国的文坛上,用大家的话来说,莫言的“综合评分”是最高的。作家王安忆曾在接受采访时毫不吝啬赞扬莫言,称他是“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

然而,在创作之外,他的“低调”也是出了名的。所有见过他的人,几乎都会留下低调、谦和的印象,这与文字世界里肆意徜徉的莫言截然不同。

莫言其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写道: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听莫言演讲是一种享受

第一次见到莫言,还是几年前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当时也正值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后不久。像往常一样,中国作家仍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如此,莫言在讲话中说,“中国作家现在有能力与外国作家平等交流,并且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高涨的热情和更加大胆的手段和外国同行交往。”

演讲时慷慨陈辞,中午吃饭时,却似乎换了一个人似的,有些沉默寡言,独自坐在餐厅一隅,遇到崇拜者上前搭话,他话不多,礼貌地应和着。有媒体同行首次见到莫言时曾有些意外,“很难将眼前的大叔和他的文字世界联系起来。”但是,莫言的记忆力惊人,在你第二次遇见他的时候,他就几乎能叫出你的名字了。

听莫言演讲是一种享受,他经常会有意外的小幽默,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他开口不讲文学,而讲起了“德国的锅好”,还说太太让他来的任务就是要带一口锅回去。而当他真正进入正题,几乎出口成章,落到纸上就是文章。但是,大概是对文字敏感,他有时会为了某个字词的不准确,就亲自给记者打电话。


害怕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

莫言的“好人缘”在圈中也是有名的,他害怕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和他合作过的编辑都对他的“好人品”赞不绝口,除了在诺奖这样的不得已期间,平时短信必复。

谈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莫言曾经自己用了这样三个词:善良、懦弱和谨慎。以至于创作给了他另外一个想象世界,他曾经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写小说,“因为我能够把平时很多不能说、不敢说的话在作品里借着别人的口说出来。”

他以《红高粱》的写作为例,“这是一部年轻时的作品,里面有感情、有爱情,我当时爱上了一个女子,但是不敢说出来,小说里奶奶在高粱地里躺着那一大段话,把我心里面对一个美好女性的感情全部都宣泄了出来,很多评论家发现不了,读者也发现不了。”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由于是上中农成分,他们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莫言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而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让莫言备受压抑。这些痕迹,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母亲给了莫言巨大的心理慰藉

莫言自称是一个在饥饿、孤独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大爷爷(祖父之兄)博学多闻,擅长中医,爷爷乐善好施,洞察世事,两位老人给莫言所讲的改朝换代历史以及神仙鬼怪的故事成了他最早的启蒙。

她的母亲对他影响颇大,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给了莫言巨大的心理慰藉,以至于莫言这样说:“岁月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用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他曾说。

在他的记忆中,七八岁时,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当时父亲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大队干部,大队会计,有一年被说贪污腐败,还说政治上有问题,把父亲吓得简直没法活了,母亲也百病缠身,总是叹气,“活着太痛苦了,你们没长大,你一旦长大以后,我一天都不想活。”

这让莫言非常担心,“我老感觉到我母亲有一天会用一种突然的方式,用一种人为的方式来结束她的生命而离开我,所以每当劳动回来的时候,一进到院子就要大喊娘、娘。听到娘的回答,心里踏实了,如果听不到的话,心里很恐怖。”

1994年,母亲的离世让莫言悲痛万分。1995年他创作出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并获首届《大家》文学奖。即使是严厉的父亲,也给了莫言诸多的感悟,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时不时闪现作为父权象征的父亲的影子。


仅仅描写美好是不负责的

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教员等职。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等八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欢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多篇。

在莫言的作品中,家人乡邻、乡村的池塘、池塘里的蛙声、流淌的胶河、胶河上的石桥、庄村里的牛羊猫狗以及民间艺术和传说,都成了他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或原型。莫言曾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过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残暴”和“恶”的问题,莫言坦言可以商榷,是不是可以少一些,或者进行弱化的处理,但是他强调,“我们都希望人性是完美的,但是总有很多的不如意,悲惨事件就有可能发生,作家必须要有勇气面对,而且也应该在小说里面暴露它,我觉得文学不是一块遮羞布,作家应该有勇气暴露丑和恶,当然这会刺激某些读者,让大家看了之后会很不舒服,说,‘作家怎么能写这样的东西,你应该写美好的东西’,但我觉得仅仅描写美好是不负责任的,这是我多年来为自己辩护的一个理由。”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去年,莫言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名家看莫言

张守仁(原《十月》副主编):

年轻时就爱写作

莫言是一个农村孩子,实际上只有小学五年级水平,年轻时就热爱写作,他在保定附近的部队当兵,时常给当地的文学杂志投稿,就此引人瞩目,后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我在1984年曾编辑过山东军队作家李存葆的成名作品《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恰好与莫言同在军艺学习。我时常到学校看他们,因为编过《高山下的花环》,莫言他们对我很尊重,时常交谈。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较艰苦,相互间用蚊帐隔离,大家躲在帐里读书写作。

他的作品想像力丰富,有力度,元气充沛,写得汪洋恣肆、淋漓尽致。他的第六感觉特别好。日本获诺奖作家大江健三郞曾说过:“我获奖之后,如果亚洲还有人获奖,我看好莫言。”

■采写/本报记者 陈国华

从维熙(老作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重情重义,人品和文采都好

莫言最早的作品刊发在《保定文艺》杂志上,老作家孙犁无意中发现莫言的短篇小说,非常欣赏,特意写文章推荐。莫言后来去军艺学习,跟孙犁的引荐有一点关系。

我们几次参加中国作家团出国访问,都是他忙前忙后地搬运行李,开总结会时大家夸他是“劳动模范”。

前几年我们家外墙刷漆,有一位刷墙农民工在墙外吊架上跟我聊天,说他的山东高密家乡也出了一个叫莫言的作家。我说话间特意送他香烟致意。后来我在电话中说了这件事,过一段时间,莫言送来山东烟酒,说是感谢我对高密老乡的热情厚爱。莫言就是这么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人品和文采都好。

10月12日, 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有作品全部售罄,济南“一书难求”。济南新华书店莫言作品专柜已被其他畅销书替代,许多赶到书店预购莫言作品的读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只得接受预约登记购书。中新社发 张勇 摄

中新社香港10月12日电 香港公开大学12日恭贺该校荣誉文学博士、内地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公开大学校长梁智仁教授赞扬莫言博士成就非凡,获得殊荣实至名归,是中国文坛之光。

生于山东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童年因文革而辍学,但并没有放弃写作。凭着对文字创作的热爱,他先后著作逾百部长篇、中篇及短篇小说,著名作品有《红高梁家族》、《酒国》、《檀香刑》、《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等,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莫言于2005年接受公开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亲临该校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作者、译者、评论家”论坛,分享对当代文学的看法,内容精湛,观点独到,令大学师生获益良多。(完)

新华社中国网事:【莫言:诺贝尔奖金将用来买房】巨额奖金怎么用?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时笑着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莫言的获奖在国内引发热议,在评价其人其事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举世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产生的?

记者 梁峰

1 创立

1895年设立文学奖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创立者诺贝尔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2 资格

4类人享有推荐权

享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候选人推荐权的人员为:

1.瑞典学院和其他在体制与目的方面与它相似的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2.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3.以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4.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那些作家协会的主席。


3 提名

每年发出600多份邀请

上一年9月,评奖委员会将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2月初,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200左右的“长名单”。

4 筛选

提出5人“决选名单”

此后,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征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5月底,评委会提出一份5人的“决选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5 决选

每周四进行讨论表决

6月—9月中旬,全体院士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两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

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6 颁奖

“诺贝尔日”进行授奖

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像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

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此外,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

文学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

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

昨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公布,相关文化产业一片叫好声:上海各大书店莫言作品销售一片火爆,有的已经脱销;而在网络书店,莫言的作品同样当仁不让,销售量猛增;就连近日低迷的股市,也期待着莫言的获奖能像此前诺贝尔医学、物理奖公布后的情景一样,能起到提振股市文化传媒板块信心的作用。

记者 郦亮 陈颖婕 见习记者 柏可林

销售

出版社更改作品名

网络购买排在首位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莫言作品出版的重镇。莫言最新长篇小说《蛙》及“莫言中篇小说系列”、“莫言作品系列”都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亲自担任过《蛙》及“莫言作品系列”责编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告诉记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大卖是必然,“大家对他的兴趣被挑动起来了。”

据曹元勇介绍,莫言作品的老版库存基本已经售完。文艺出版社今年刚推出的一套16本的《莫言作品系列》,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平均每本4到5万册的印刷量已供不应求。其中,《蛙》的销售量更已超过20万册。“这几天出版社正在紧急调运纸张加印。”

当然,目前上海文艺出版社最紧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莫言作品系列”封面上“茅盾文学奖得主”改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而在虚拟的网络书店,莫言的作品集同样当仁不让,成为网站主打,网友的购书热情也大涨,销量猛增。

在当当网首页的宣传动画中,莫言的照片首当其冲,而在网站“独家特供”的主打板块,当当网推出了共14册的莫言文集。

记者在另一家图书网站“卓越亚马逊”看到,首页赫然标注了“热烈祝贺莫言喜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网站还设计了莫言专题,莫言作品集上升到了热门排行榜的首位。不少莫言的作品标上了打折标签,销量猛增,其中,《蛙》和《檀香刑》的平装版卖得最火。

而在淘宝天猫商城,记者看到各大网上图书专营店也将莫言作品集放在“热门推荐”板块。记者向一家名为“至诚经典图书专营店”的客服询问,对方粗略统计,从昨晚7点到10点,莫言精品系列排在热销排行首位,售出五百多本,另有一百多人收藏。


股市

文化传媒板块

短期上涨势头可期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看来,文化传媒板块也要沾上喜气了!”昨日,财经论坛里,不少投资者都兴高采烈地讨论着。

其实,投资者们对于莫言获奖的兴奋表现,并不是空穴来风。10月8日,诺贝尔医学奖揭开其神秘面纱,干细胞研究成为该奖项最新宠儿,次日,干细胞概念股集体上涨,其中,干细胞龙头企业中源协和(600645)开盘即触碰了涨停位,10月10日,该股又收报于涨停板之上。此外,于2010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石墨烯”研究,也直接引爆了包括中国宝安(000009)、方大炭素(600516)、中钢吉碳(000928)在内的多只板块个股。因此,许多投资者认为,昨日晚间最新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无疑将提振A股市场的文化传媒板块。

对此,兴业证券的资深分析师盛海表示,莫言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作家,如此殊荣势必会对文化传媒板块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盛海指出,包括人民网(603000)、浙报传媒(600633)、中文传媒(600373)、新文化(300336)、吉视传媒(601929)在内的多只传媒个股,投资者短期内都可以加以关注。不过,盛海同时提醒,由于该事件属于短期性冲击事件,投资者还是要注意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表现。

国泰君安的分析师叶寅也表示,今年以来,有关部门相当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有望为文化传媒板块的走强增添新的动力。”

这一刻,铭记荣誉。

这次为什么是莫言?就是一个意外的选择,还是真正实至名归?本报记者昨天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中国目前最前沿的几位文学评论家。

他们总体的观点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看,莫言的文学最符合西方人的文学标准,他也是最坚定自觉地使用西方文学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中国作家,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言的获奖本质上只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次选择。这并不意味着,莫言由此将成为中国文坛的第一人,他将和他的同道们一起为振兴中国当代文学而努力。

记者 郦亮

■叶匡政 著名评论家

“他是少有的具有精神和语言独创性的中国作家”

究竟什么是好的文学?很多中国读者会说,故事最好看的小说就是最好的文学。著名评论家叶匡政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西方,中国人的这一标准早已过时。“随着西方宗教的衰落,越来越多的作家认为应该以文学去影响人们的生活。而要‘影响’,首先文学就应该对人类的精神具有启示性,另外,必须在语言的独创性方面能作出新探索。”诺贝尔文学奖对优秀文学的定义也莫过于此。

耐人寻味的是,因为中国作家的大部分作品是在中国销售,所以很多中国作家的文学取向就比较投中国读者所好,一味追求故事的好看(尽管未必有多好看)。叶匡政对本报记者说,莫言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跳开了这一“中国的标准”,而更早地投入到了“世界的怀抱”,他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作家。

首先,叶匡政说,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就是一部探索时代精神的作品,向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中国农民的那份原始生命力,在人类精神的探索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这部作品的语言也异常清新,绝不同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就是说,在遥远的1986年,莫言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与语言层面已经达到了西方的高度。

这一有意向西方文学标准靠拢的努力,莫言几十年也不曾中断过。“莫言是一个很努力的作家。”叶匡政对本报说,“到了写《檀香刑》,他又吸收了家乡传统戏曲‘猫腔’的形式,对自己作品的语言进行了改革。而到了《生死疲劳》,他又不多见地展现了政治对于农村的改变。”总而言之,在叶匡政看来,莫言能获得诺奖,是因为他是中国作家中最符合西方文学标准的人,“我以前就说过,如果中国作家能获得诺奖,那也应该是莫言。”

■余中先 《世界文学》主编、著名翻译家和评论家

“莫言进行的是最具现代意义的写作”

《世界文学》主编、著名翻译家和评论家余中先长期关注国际文学的发展。昨天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余中先表示,以国际视野来看,“在中国,莫言进行的是最具现代意义的写作”,所以莫言的获奖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余中先告诉本报,为什么之前中国作家很难进入诺奖评委视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总是在塑造那些“英雄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大多比较单调,片面,扁平,西方人根本不接受这种写法。”

莫言的出现却让西方人耳目为之一新。“我们暂且忽略语言不说,因为西方看到的莫言作品都是翻译过来的,他本身的语言已经发生了改变。”余中先说:“但是莫言笔下的人物、故事、情感和心声,确实是以西方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写出来的。比如小说的结构,人物的设置,文字的形式等等,都是接近西方式的。”

“现代意义的小说,其实就是欧洲人的小说。诺奖评委绝对不可能接受中国的《三国演义》,尽管这种小说在中国很有名。而这一点,莫言在西方赚了很高的关注度。”余中先提醒本报记者注意,其实有一点可能是很多人都会忽视的,那就是无论是《红高粱家族》,还是《生死疲劳》,以至最近的小说《蛙》,莫言的笔触从来没有离开过描写中国农村,描写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县。

在余中先看来,每个国家的文学在世界上都有一个意象,“谈到法国文学,人们就会想起时尚的巴黎;谈到俄罗斯文学,人们就会想到《静静的顿河》里描写的那种场景;谈到中国文学,人们都要看中国的农村。”余中先认为,莫言的小说正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某些侧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叶开 《收获》编辑部主任、莫言好友

“其作品植根传统文化,又有国际视野”

《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与莫言熟识多年,还写过论述莫言作品的专著。昨天,叶开对本报记者说,莫言获得诺奖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他的作品早就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具有世界的知名度。叶开认为,莫言成功就在于他的作品“深刻植根于传统文化,又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莫言的作品展示了很多人类共通的价值,比如人道主义,这样他就打通了整个世界。”

■李建军 著名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符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想象”

对于这一点,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际视野”是真,“传统文化”可能有点牵强。“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呢?中国的传统文学讲究含蓄、内敛、精美和婉约。莫言的作品可不这么写,他用得最多的是魔幻、夸张,内容上有时也会涉及血腥和暴力。这一套都是西方文学的路子。”

李建军认为,无论如何,莫言的得奖都是因为他的作品符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想象。“因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存在隔膜,其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中国并不了解,他们对中国一直存在误读。”李建军说,中国作家中作品真正反映“中国性”的有汪曾祺和陈忠实等作家,但因为他们写得过于“中国化”了,倒反而很难进入西方人视野。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仅仅是一个事件而已,对于中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多深远影响。”李建军对记者说。

》近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主要作品

■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声明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充满深刻的隐喻”。他自1958年起,他陆续发表《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给生者与死者》以及《悲伤贡多拉》等诗集。

■2010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略萨第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是他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其他比较著名的作品还包括《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等。

■2009年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1982年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线》与《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2008年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声明称,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2007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其他作品包括《暴力的孩子们》、《金色笔记》、《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据中国日报报道

》各方声音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普杂志《新发现》主编):在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我首先想到的是伟大的80年代,和那个时代星光灿烂的作家群体,莫言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从那个时代觉醒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多年前,我请莫言吃饭,吃云南菜。正吃饭时,莫言接到从日本打来的电话。《檀香刑》要翻成日文,日本编辑发现‘凌迟’的500刀,书中少写了3刀。让莫言在小说中再加3刀。这是我难忘的一幕。再次恭喜莫言。”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祝贺莫言获奖,说明瑞典文学院认可了他对中国人生存方式,中国之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从八十年代以来,这是茣言每年不遗余力的成果,有作品的广度,才有作品的深度。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可以看出诺贝尔委员是从全球格局和视角下考虑看待这个事情的。这次获奖可以视作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

霍建起(导演,与莫言合作过电影《暖》):他善于用文字把对家乡的感受表达出来。作品有独特的魅力。莫言是个很低调的人,在奖项这些方面。得了当然好。但得奖与否跟很多因素有关,他也该获奖了。

刘明清(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从出版者角度看,或可以预言:莫言不会因为得了诺奖而使其作品大火大卖,最多可能只是比原先畅销一些而已,而且很可能是短命的。中国读者很聪明很实际,他们仍然会追逐自己值得追逐的好东西。所以,最火最长久畅销的还会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余华的《活着》,龙应台的《目送》。

毛维杰(莫言文学馆馆长):莫言老师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他说获奖不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也都被外界认可,不只是他自己。下一步,仍然会把精力放在新作的创作上。

许开祯(著名作家):不只是莫言,中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家,其作品的影响力和坚守的文学精神,都能配得上这个奖项。但,作家不能以获奖来证明自己,中国文学也不能靠获奖而走向世界。文学的安静与从容与某些奖项的喧哗与浮躁是相悖的。我个人期盼莫言或其他中国作家比如贾平凹、余华等获得此奖,但我不赞同把中国文学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奖项上。莫言获奖,只能说他配这个奖,莫言不获奖,也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记者 杨汶 整理

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莫言11日在自己家乡山东高密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中新社发胡洪林 摄

中新网10月12日电 (刘欢)12日下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老家山东高密举行记者见面会。见面会上,莫言表示,自己的获奖是一场文学的胜利。同时他对媒体坦言,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期待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

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见面会上,有记者提问说,有人质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权力角度写中国,不应得奖。莫言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评价作家作品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奖,这种质疑并没有说服力。

莫言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拿起笔来,我就非常明确一个观点,我是站在人的角度,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我的小说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的界限。

莫言认为,这次获奖是文学的胜利,是因为文学获得这个奖项。“如果是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80年代写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谈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见面会上,有记者提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莫言表示,抄写《延安文艺讲话》并不后悔,因为抄《延安文艺讲话》与自己的创作没有矛盾。而自己的创作,一直在突破《讲话》。

莫言进一步解释称,《讲话》是一个历史文献,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对推翻腐朽政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再看,确实有巨大的局限,比如过分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人性。

莫言表示,我们这一代的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延安文艺讲话》的局限,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是在突破这个局限。

莫言还说,很多批评我的人,没有看过我的书。如果看过,就会发现,我的作品是冒着巨大的压力来写的,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作品大不一样。


不希望引起莫言热

莫言在见面会上坦承,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尽快忘掉。”

莫言同时表示,期待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他希望更多读者读书,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创作,写出无愧于读者、值得读者阅读的小说或者诗歌。

出版自由已经放宽到令人惊讶

在就出版自由的有关问题上,莫言表示,在很多海外国家,涉及到宗教问题也会受到限制,经常会有一本书引起整个族群强烈抗议的事件。中国的小说写作和出版自由,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放宽到令人惊讶的地步。

钓鱼岛应搁置争议

在发布会上,莫言对钓鱼岛争端也发表了看法。他说,争端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解决争端,打仗并不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在莫言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的时候,两国领导人的措施,搁置争端,大家先谈友谊。

不会出国定居

在回答记者是否会选择出国时,莫言幽默地表示,“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不会出国定居。

莫言称作家对故乡的感觉,比普通人更为强烈。“在这片土地上时感受不深,离开的时候就会魂牵梦绕,尤其是我这样以乡土为主要风格的作家。”

莫言表示,自己的小说确实写了很多农村题材,但城市的影响已经在小说里得到体现,现在写的乡土,已经是一个城乡化、城镇化的乡土。“一直说我是个乡土作家,不太能够让我服气”,他说。

莫言表示,肯定会去瑞典领奖,但演讲讲什么,还没完全想好。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展示莫言为新版文集手写的序言,莫言在新书中会用小楷和钢笔书写序言。中新社发张浩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张中江) 莫言获奖带给中国人的喜悦迅速蔓延到图书出版界。12日下午,莫言作品在中国大陆的授权出版方宣布,将于近期推出最全的莫言文集,其中包括4本新书。当天在场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还带来了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祝贺——“我沉浸在喜悦中”。他还从细节处提醒莫言,到瑞典领奖时,那里有很多可以做衣服的地方,只需要提前一天到就可以了。

迄今最全莫言文集将推出 包括4本新作

记者从当天的发布会获悉,作为莫言在大陆唯一授权的作品出版方,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于近期出版新的莫言文集和首本剧作集《我们的荆轲》。

该公司董事长陈黎明介绍说,公司此前和莫言达成合作意向,取得了他所有作品的“全版权”,包括数字版权、影视作品改编等。即将推出的这套文集包括莫言长篇系列11本,中篇系列3本,短篇系列3本,文论集2本,散文集1本。莫言获得诺奖后首部新作、首部剧作集《我们的荆轲》,也在该部文集之中。

谈到目前市场上其他公司的莫言作品,陈黎明说,那属于莫言之前和其他出版方签订的,仍在合同期内的出版物。

在回答现场记者提问时,陈黎明说,会等莫言回来后,再商讨详细的计划。他获奖后这套书的发行量比原先想的要多很多,目前正在努力加印。

谈到签下莫言时所付的版税时,陈黎明表示,肯定是最好作家的最好待遇,具体数字就不便透露了。

《我们的荆轲》责任编辑红雪当天在会上说,在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出炉前一天,自己还给莫言发了样稿的邮件。莫言回信时,还指出了其中的一处错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间的友谊:大江健三郎珍藏茅台期待莫言获奖

日本文学翻译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金龙当天在会上说,大江健三郎和莫言很早就认识了,在没见面以前就很关注他的作品。自己去见大江时,他曾从楼上书房小心取出珍藏的茅台酒说,要等莫言获奖后一起畅饮。

得知莫言获奖后,大江健三郎专门写了贺信,其中一句话就是“我沉浸在喜悦中”。

大江健三郎还从细节处提醒莫言,到瑞典领奖时,那里有很多可以做衣服的地方,只需要提前一天到就可以了。

许金龙表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文学作品是鲁迅的书。当代作家里就是莫言作品的销量最大。此次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在日本图书市场掀起一波新的高潮。

莫言经典作品

1.《蛙》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后来带领徒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此书获茅盾文学奖。

2.《丰乳肥臀》

小说中,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

3.《天堂蒜苔之歌》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小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年,蒜苔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有几丝活气。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4.《生死疲劳》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5.《檀香刑》

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6.《酒国》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7.《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他在《红高粱家族》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

8.《四十一炮》

《四十一炮》这部小说中以五神通庙为主要现实场景,在民间五通神是肉欲的象征,虚线折射了老和尚过去荣华靡烂的生活——一个国民党军官。

说起莫言,你的脑海里会闪现什么?其实,莫言的作品特别多,《红高粱家族》《蛙》……一大堆。其中《丰乳肥臀》一度受争议,但越受争议,越有文学价值。

昨天晚上,诺贝尔奖文学奖结果公布后,现代快报记者多次致电莫言,都发现他已经关机。哥哥管谟欣知道莫言得奖的消息也是通过电视。管谟欣对莫言获奖很高兴。有人说,莫言的这些作品,都得益于他的家乡,看到他的作品,感觉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高粱味。

记者 沈梅 胡玉梅


他的童年

无书读时读字典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屋子后面有一条河,右边有一个大院子。

童年时的莫言很调皮,两岁时曾经摔进茅坑。那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厕所,看到厕所的角落上钉了根柱子,就用双手抓住柱子,结果仰面朝天跌进了茅坑,喝了很多脏水。后来他被大哥捞起,扛到后面的河里,用一块肥皂洗了洗,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起肥皂的香味。

5岁时,莫言被父母送到村小学,他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那时的人们处于饥饿状态,莫言看到学校里有一车煤块,一个胆大的小孩试着咬了一口,莫言也跟着吃了起来……

小学一年级时,莫言脚上生了个毒疮,不能上学,独自一人在家里,推开家里的后窗向外面看,看见河水像马一样涌过来,洪水泛滥在童年的莫言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将这种记忆写在《秋水》里。小学三年级时,莫言开始大量阅读,他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辍学,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他的青春

参军后发表处女作

莫言小学毕业后只能回家务农,他常常一个人赶着牛羊去远处放牧,时常仰看蓝天白云,对着天空喃喃自语,和牛羊交谈。

18岁的时候,莫言报名参加挖掘胶莱运河。劳动之余,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但他仅创作了一章就停笔了。同年,莫言到棉纺厂当上了临时工,任司磅员。后来,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

直到1976年,21岁的莫言才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他终于参军成功来到渤海边。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莫言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莫言的写作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的中年

“红高粱”被拍成电影

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同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作品在影视圈也很有影响,小说《红高粱家族》被拍成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凭借此片在国际影坛站稳脚跟。对于当年的合作,莫言曾回忆说,“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你要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

“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莫言说,“1987年,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

莫言说,“快开拍的时候,我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到我家里去。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10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的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姜文、巩俐、顾长卫等。”

他的幸运

电影一下“捧红”小说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莫言感觉,巩俐离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这个电影拍出来后,我看样片,确实感到一种震撼,它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莫言表示,“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他的无奈

出书宣传“傍”郭敬明

虎扑篮球: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曾这样向媒体解释,“这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也确实有很多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都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获奖作家里面,有的人的作品也并不是我们都很钦佩的。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

莫言还表示,“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

尽管在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前,莫言已经获奖无数,但令人唏嘘的是,2009年莫言新书《蛙》出版宣传的时候,却需要请郭敬明来做宣传。

有网友回忆,3年前在静安某咖啡馆参加莫言新书《蛙》的发布会。那天,主办方担心莫言新书的新闻点不够,居然还请了郭敬明去捧场,让小四当面吹捧莫言,让记者们有东西可写。现在,出版社再也不用担心莫言的新书会没人报道了。

2003年,莫言作品《白狗秋千架》被导演霍建起改编为电影《暖》。昨晚,霍建起导演接受本报电话专访,盛赞莫言是一个开明、幽默、有性格的作家,“他的作品有独特魅力,该获奖了。”

对于小说改编电影,莫言曾说过,他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导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就算是把《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我奶奶”改编成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他无关。

莫言的这份开明,霍建起也深有感触。他回忆说,莫言不会干涉剧组对情节的修改,只在一些有难度的地方提点建议。“我把故事地点从山东高密搬到安徽徽州,他对我说,没什么是不能改的,只要你拍起来有感觉,就可以。”

因为《暖》,霍建起与莫言接触较多,对这位大作家的幽默细胞印象深刻。“大家都知道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但其实他的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有魅力,生活中非常幽默。他经常在国内外大学做讲座,我听过,很精彩,很有表现力。”

虽然生活中很开朗,但在霍建起看来,莫言不是个会“和稀泥”的老好人,“他对事情都有很清晰的观点,不会模棱两可,非常有性格,不中庸。”

对于老友登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霍建起直赞“了不起”,“搞文学、艺术的人,从小就听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字长大,对这个奖都很有印象,知道能得这个奖的人作品都非常精彩,真心替他高兴。”

昨晚,欣闻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记者立即拨打他的手机欲表祝贺,但他已经关机。5年前采访他的情景却又跳到记者眼前。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莫言告诉记者,自己的手机一般每天只开机5分钟。当时莫言与记者面对面聊了3个钟头,谈到他对诺贝尔奖的看法,以及文学创作的一些观点。

因为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现场演讲特别提到莫言的名字,所以当时记者和莫言聊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先是谦虚地说:“我对我自己的作品心里有数,中国像我这样的作家,虽然不是车载斗量,但找出三五十个没问题。”接着很严肃地说:“对写作者来说,不要把得奖当目标,这样绝对写不出好作品。就如一个追求得奖的歌手,功利心会让他的歌声不纯正。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民族、超越阶级,总是关注人的命运,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文学。这样的作品,总会使我们热泪盈眶。”

莫言认真地告诉记者:“我要大踏步撤退写中国小说。”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很多作家成为西方文学最早的阅读者和模仿者,对西方文学的营养应该吸收,但不能亦步亦趋。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语言是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当时,他刚刚写完《生死疲劳》,他认为这是一部向中国传统小说致敬的小说。

莫言说:“未来的中国文学,不可能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时,文学承载了许多不属于它的东西,往往用文学来突破社会生活中的禁区。而随着网络等新生事物的出现,现在的社会生活基本没有禁区,文学终于回归本位。他本来就应该是小众的。也有像金庸、琼瑶这样拥有亿万读者的作家,他们同样创造了精神财富。但是探索性的严肃作家,读者群会很小。特别是诗歌,现在读诗的人往往就是写诗的人,那是不是意味着就该让诗歌消亡?大熊猫也很少,它有没有存在价值?等到我们的时代只剩下一个诗人,他同样是我们的‘大熊猫’,同样是我们的国宝。”

记者还问道:为什么他认为饥饿和孤独是自己创作的源泉。莫言告诉记者:“吃喝拉撒睡,是一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我五六岁的时候,是整个中国最饥饿的时候。我是饿怕了的人,对粮食有着最深厚的感情。到现在,我每次都会在超市的米粮柜台流连忘返,用手抚摩着绿豆、大米,就会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常常在睡梦中,梦见自己在抢购粮食。饥饿和孤独来自我对童年、故乡的记忆,所以是我的创作源泉。”

莫言还将他和记者的名字放在一起,写了两句嵌名联送给记者,并签名送了一套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