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20名儿童、8名成人遇难的桑迪·胡克小学校园枪击案之惨烈这两天令全球为之惊骇。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事发当天就表示将采取“有意义的措施”制止类似惨剧发生,但多名美国问题专家16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政要的漂亮话不会改变美国当前枪支泛滥的现实。今后5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校园枪击悲剧在美国仍难避免。”
总统下泪示哀 再次许诺控枪
据康涅狄格州警方16日透露,14日案发时,凶手共携7支枪械前往作案现场,其中两支手枪和一支半自动步枪在校园内发现,其他4支枪被凶手留下校园外。所有这些武器均依法登记在凶手母亲的名下。
同日,俄克拉荷马州警方透露,就在康州的凶手大开杀戒前数小时,俄克拉荷马一名18岁学生因涉嫌招募同学试图制造校园屠杀而遭逮捕。此人同样已准备好多种依法注册的枪支。
康州小学枪击惨案发生后,奥巴马在白宫边演讲边流泪说:“我们经历太多类似的惨剧了。我们将抛弃政治歧见,采取更有意义的措施以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16日,他赶往康州探望枪击案受害者家属,表示沉痛之余,他再次许诺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进行“严格的控枪”。
“从没见白宫和国会真干过什么”
针对总统的这番表态,一直主张严格“控枪”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16日表示:“这远远不够!我们已无数次听他作出类似表态,但从来没见过白宫和国会真干过什么。这样的(不作为)今天就应该结束!”
对于奥巴马及美国舆论这两天的表态,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姬虹教授16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每次美国发生枪击案后,政要们都会有所表态、民众反枪情绪也会再次激昂,但之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枪支泛滥的情况也没有改变。虽然这次是美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第二多的校园枪击惨案,但可以预见,美国‘控枪’很难有所进展。”
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析说:“按道理讲,要避免校园枪击悲剧,奥巴马政府应立即废除持枪权。但这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加强校园安保及民众精神健康仍将是奥巴马政府未来的主要思路。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校园枪击案的悲剧未来仍难避免!”
“其实早就放弃了控枪的努力”
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国校园枪击惨案频发,白宫和国会山每每在哀悼与空洞表态后就再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
有美国媒体指责,“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其实早就放弃了控枪的努力,因为他们坚信控枪努力是得不偿失的事。”奥巴马几年前曾建议修改联邦法案,禁止交易军用型步枪和冲锋枪。但之后他非但没有全力推动该法案的修改,反而签署了另一新法案,允许民众在公园和长途列车上携带枪械,仅要求这些枪械要放在规定的提包或枪盒里。
2011年一起枪杀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曾宣称:“我们将绝对保证校园的安全”。他甚至还表示,愿意就控枪行动挑战国会。然而,一天之后,白宫立即澄清说,奥巴马总统并非想提出控枪法案,只是建议采取更有效的执法。
同样,去年1月8日亚利桑那州6死13伤的枪击案发生后,奥巴马又表示将采取“保证每个美国公民安全的有效措施”,而且建议国会就此展开讨论。然后,他就不再提这事了。
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和共和党人罗姆尼都有意避开控枪话题。
正因如此,美国内外对奥巴马这次动情的控枪表态并不寄予更多希望,认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重演。
受制于观念、利益、自身政治地位
熟知美国的金灿荣教授分析说:“奥巴马政府在控枪问题上难有所作为,主要是由受传统观念、利益集团和自身政治地位低三重因素决定的。”
他说,从以往多次“拥枪”与“控枪”的大辩论中,明显能看出美国社会某些观念极为僵化。在美国立国之初的拓荒、放牧、农耕时期,北美移民大多生存于原始状态的荒野中,以狩猎、自卫为目的的拥枪实属必然。但在高度现代化、城镇化的今日社会,防范野兽、野蛮人攻击的需求已不存在。而拥挤在空间狭小的城市里的3亿美国人竟拥有2.5亿支枪,无疑是非常危险的。美国公众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但不想改变旧习的群体仍占相当大比例。
其次,由军火制造商、经销商及美国步枪协会组成的利益集团绑架了党派选举,也绑架了公众利益和公共舆论。受制于此,政府、议会无法、无意作出正确决策。这一点实在是美国政治的悲哀。
第三,奥巴马难于控枪,与其自身政治地位不高密切相关。虽然他成功连任总统,但民主党在国会的影响力有限,他提出的任何法案都难以在国会获得通过,废除持枪权是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
姬虹教授也分析说:“虽然奥巴马将进入第二任期,不必再担心连任问题,有可能会开始推动枪支管控,但这也仅仅是一种假设。在现实中,他即便想推,也很难推得动。”
宪法赋予他们拥枪的权利
控枪一直不力,也与美国社会对枪械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
枪械利益集团在美国政界有强大的影响力固然不假,但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众认为宪法赋予他们拥枪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明确写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并强调这是一种天赋权利,枪代表的是一种自由之精神。
很多美国人至今仍坚信,当初美国之所以能获得独立和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有枪的人能为信念挺身而出。合法持枪不仅仅让他们有自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与自由”的重要体现。
正因如此,每当有人试图推动出台“限枪”或“控枪”法案时,大批公众就立即将其与侵犯、剥夺基本人权联系以来。
美国著名民调公司盖洛普去年曾就控枪问题进行全国性调查,结果有55%的受访者认为现行措施“不动为好”,43%的民众认为应加强枪械管控。
今年7月,一名凶手在科罗拉多州电影院大开杀戒、造成12人死亡的惨案发生后,美联社的全国民调机构对是否限枪展开调查,结果仍有49%的民众认为限枪会“损害”配枪自由的权利,只有43%的人认为是应该限枪。
远未到美国控枪转折点
现在,虽然美联社16日评论称“康州枪击案可能成为美国控枪转折点”,但金灿荣与姬虹两位学者都明确表示了相反观点。
姬虹教授认为,在当前美国“3亿人持有2.5亿枪”的现实背景下,简单谈论控枪是注定要失败的。一起或几起枪击案恐怕很难成为美国控枪的转折点。
金灿荣教授指出,三五年内,任何一起个别的枪击案都很难成为美国控枪的转折点。也许,10年、20年后,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有色人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整个美国社会对于持枪权的坚守应当有所削弱,控枪群体会相应地日益占优势,并逐步实现控枪。(记者 陈小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