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是一个人,斯诺登是另一个人。前者1950年就死了,后者1983年才出生。乍一看,这俩人没啥关系;深一究,却发现他们大有关系。

奥威尔(1903~1950)是英国人,原名艾里克·布莱尔,乔治·奥威尔是他的笔名。他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提起乔治·奥威尔,知道的人很多;说起艾里克·布莱尔,则多数人不知道。就像在中国,“鲁迅”名气大,“周树人”名气小。

奥威尔擅写政治讽刺小说,传世之作为《动物农场》和《1984》,尤其是后者,影响更大。在《1984》中,奥威尔描写的是一个集权国家。在这个国度,人们没有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一言一行都在“老大哥”的严密监视之下。

《1984》一问世即受到热捧。直到今天,西方人谈论隐私和国家安全时,奥威尔的名字和书中的一些术语仍是常用语。比如,“奥威尔式的”或“奥威尔主义”,是指没有言论自由的集权国家;“老大哥”是指集权者;“老大哥在看着你”则是指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

斯诺登是美国人,1983年6月21日生,再过几天才过29岁生日。他的全名是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他这样的“80后”年轻人,不像“奥威尔们”爱笔名,而喜欢星座、网名或化名。

奥威尔耍的是笔杆子,而斯诺登玩的却是网络技术。他岁数不大,也没正经上过大学,但凭着高超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呆过不少工作单位。他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家安全局(NSA)都当过差;他在戴尔计算机公司做过事。去中国香港之前,他在NSA的业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干了3个月。

奥威尔成名靠写作,小说情节多凭想象力。斯诺登一夜走红,几乎成了世界家喻户晓的明星,靠的不是虚构,而是曝光活生生的现实——美国庞大的秘密情报搜集计划。

斯诺登可能还是一位摄影行家,曝光快门按得恰到好处。虽然他5月下旬就从夏威夷“潜伏”到了香港,但到了6月5日,他才通过英国《卫报》说,NSA有一个搜集美国人电话记录的“元数据计划”。6月6日,他又通过美国《华盛顿邮报》说,NSA还有一个代号为“棱镜计划”的监视项目。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虎扑nba: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州举行“庄园会晤”,这些秘密监视计划不仅一下子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搞得奥巴马总统相当不自在。

斯诺登披露的消息说,NSA的“元数据计划”主要是通过威瑞森通讯公司实施的。

威瑞森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之一,光是美国客户就达1.21亿。按照NSA的要求,威瑞森每天都要向NSA提交元数据,即信息记录。这个计划监视的对象主要是美国人。


“棱镜计划”的合作公司更多,包括谷歌、脸谱、苹果和微软等9家网络巨头。NSA要求它们提供相关用户的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网上聊天等信息。该计划监视的对象数目庞大,不仅有美国公民,还有外国公民。

这些监视计划曝光后,美国和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许多媒体将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指责为“深度奥威尔主义”。

但美国政府却不这么认为。总统奥巴马说:“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斯·亚历山大说,他们已经利用斯诺登曝光的手段阻止了数十起恐怖阴谋。亚历山大还认为,这些监视行为符合美国法律。

的确,“9·11”后,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获得了一系列监视特权,比如《爱国者法》赋予政府监听美国公民电话的权力。《保护美国法》又将这种权力扩大到互联网领域。

这些法律是美国的国内法。美国政府通过这些法律,要使用监视手段保护自己公民的安全,美国公民也认可了。这是美国自家的事,无可厚非。用中国的俗语说,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要命的是,美国的监听监视范围已扩大到了外国人,美国的国内法变成了到处可用的国际法。这一点,奥威尔当年想象力再丰富也想不到。有舆论因此评价说,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

美国这些行为马上受到了欧盟官员的严词抨击。欧盟司法委员雷丁致信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说:“‘棱镜计划’之类的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雷丁还在微博中写道:“这一事件说明,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奥威尔活着的时候,是一位左派文化人,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因此,从1929年起,他一直受到英国军情五处的严密监视,直至去世。斯诺登则正好相反,一直从事的是监视别人的活儿。现在,他“反水”了,变成了个奥威尔的同路人。

斯诺登掌握的素材很多。他可能像“维基解密”掌门人阿桑奇那样一件一件地慢慢抖落。比如,通过他的曝光,人们已经知道,美国政府4年前就已开始入侵中国内地和香港网络;2009年伦敦G20峰会期间,与会的俄罗斯前总统、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曾遭到美国驻英国情报人员的窃听。

可以肯定,斯诺登还会曝光美国“监视大戏”的更多精彩细节。如果在天有灵,奥威尔可能会慨叹自己的想象力还不超强。但同时,他也有理由感到欣慰。一是他后继有人,斯诺登正在揭露“老大哥看着你”的秘密;二是《1984》销量大增。

(张兴慧)

(中国青年报)

美国有线广播电视网和民调机构ORC17日共同发布民调结果显示,受过去一个月来一系列争议事件影响,美国民众对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下滑至45%,是一年半以来最低值。

据这份民调结果,45%民众支持奥巴马的工作,54%不支持,支持率比5月中旬53%下滑了8个百分点。此外,50%受访者认为奥巴马不值得信赖,49%认为值得信赖,也是认为他不值得信赖的一方首次占多数。在奥巴马能否有效管好政府方面,有信心和持怀疑态度的受访者分别为47%和53%。

另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在独立选民中大幅失分。独立选民对他的支持率仅为37%,比上个月47%的支持率锐减。

针对近日掀起轩然大波的“棱镜门”等秘密情报监控项目,这份民调结果显示,61%受访者不支持奥巴马对美国公民的监控工作;43%受访者认为奥巴马为了反恐工作而过度限制了公民权利;还有62%受访者相信政府搜集了自己的电话记录或网络数据。

“棱镜门”事件犹如一枚放大镜,将美国社会对安全与隐私之间关系的分歧进一步放大,同时也显露出美国国民对监控对象倾向于“内外有别”的立场。据这份民调结果,在针对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数据监控方面,66%美国受访者支持,33%认为此举错误。针对“棱镜门”事件中自揭身份的告密者,民调显示,52%谴责其行为,44%支持,分歧也较为明显。

这份民调于6月11日至13日进行,误差率在正负3个百分点。

(记者 孙浩)

中新网6月18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棱镜门”事件仍在持续外溢、升温。揭密者斯诺登的最新爆料矛头指向正在举办八国集团峰会的东道国英国。而出席该会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得不面对这一话题。此外,对于美方有个别人称斯诺登是“中国间谍”的说法,中方驳斥其为无稽之谈,并表示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

斯诺登爆料英国曾监控G20峰会

就在八国集团(G8)峰会在英国举行之际,东道主却牵扯进入“监控门”风波。

据英国《卫报》16日报道,美国“棱镜门”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再度爆料,称英国政府曾借举办G20峰会,暗中截取与会外国政要的通话,并监控其的互联网通讯。爆料还指出,监控目标中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长期盟国南非和土耳其,此外还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

《卫报》通过斯诺登提供的官方“绝密资料”报道称,2009年4月英国举行G20峰会期间,英国情报机关暗中设立了“间谍”网吧,吸引部分与会代表使用,藉此读取这些官员的邮件,以套取情报。

《卫报》表示,他们是看过斯诺登提供的官方“绝密文件”,得知英国政府通讯总部的间谍监控行为。文件以“突破性的情报能力”,来形容监控截取与会代表的通讯活动。

据悉,当时这一监控活动获得时任英国首相布朗的原则上的批准。当时,监控活动包括设置网吧同与会代表使用,在电脑上安装电子邮件拦截程序和按键记录软件;潜入与会代表的手机,监视他们的电子邮件和电话;安排45名分析师全天实时汇报谁参与了峰会,谁在峰会上打电话。

报道还揭露,当时的监控目标包括南非和土耳其,美国方面的目标则是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

《卫报》认为,此次揭露令外界更为关注英国秘密情报机关“政府通讯总部”(GCHQ)和其“姊妺合作组织”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真正角色。

G8峰会17日在英国举行,《卫报》此次爆料可能会引来G8与会国代表的关注和提防,甚至要求英方解释当年G20峰会的监控行为,以及是否仍有进行同类间谍行动。

此外,报道指出,英国将斯诺登列作不受欢迎人物,禁止他登上赴英航班,反映美英在情报领域上关系紧密。有消息称,英国情报机关“政府通讯总部”(GCHQ)自2010年起已与“棱镜”建立联系,去年有197份报告使用了“棱镜”数据,政府或藉此绕过英国严苛监控守则。


奥巴马将解释“棱镜门”

美国“棱镜”项目曝光后,遭受全球“围攻”,正在英国出席G8峰会的奥巴马也不得不面对这一话题。有报道称,奥巴马将在会议期间就“棱镜”监控行动向欧洲各国领导人解释。

美国副国防顾问罗兹表示,奥巴马理解欧洲对“棱镜”私隐方面的忧虑,将向G8其他国家元首解释监控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滥用所获数据。

美国白宫幕僚长麦克唐纳(Denis McDonough)周日(16日)称,奥巴马不认为最近被披露的安全局监控通话记录和互联网数据侵犯了美国人的隐私。

麦克唐纳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节目中还称,斯诺登是安全局前雇员,自称是英国《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有关安全局通过大企业监控通话和互联网数据报导的消息来源。

美国政府当局曾表示,极机密地从通话中收集大量“元数据”(metadata),即不区分个别电话用户的原始信息,这个举动是合法的,并得到国会授权,用意在于避免恐怖袭击。

在被问及奥巴马是否觉得侵犯了美国人的隐私时,麦克唐纳说“他不觉得”。

麦克唐纳在为监控辩护的同时表示:“这类项目的存在,显然让很多人不安。”他表示,奥巴马“欢迎公众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因为他曾表示,并且以后也会说,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平衡,我们不会永远把自己定位在备战状态。”

中方驳斥斯诺登是“中国间谍”一说

斯诺登日前曾爆料称,美方长期以来监控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目标。然而美国不但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却有人为了急于开脱辩解,竟然“倒打一耙”,称斯诺登可能与中方有合作,是中国的“间谍”。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直接以“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予以驳斥。华春莹还指出,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

这位发言人在14日的记者会上还表示,中国是遭受网络攻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中方认为,网络空间需要的不是战争和霸权,而是规则和合作。

对于斯诺登事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7日重申,特区政府会根据事实以及严格按照香港的法律和程序处理。

梁振英当天出席公开活动后对传媒表示,特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注斯诺登事件。就有报道指香港网络被入侵的问题,他说,特区政府会继续尽力了解事实,并且积极跟进任何香港机构或者个人的权利被侵犯的事件。

梁振英表示,目前不能披露相关行动的细节。他强调,港府与其他政府之间的任何接触或沟通,根据惯例不能够单方面披露。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从香港引渡反水情报人员斯诺登的压力陡然增加,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数百香港人举行示威要求特区政府保护斯诺登,香港媒体公布的民调显示,一半香港人反对遣返斯诺登,支持遣返的只有17.6%。

“假如说斯诺登扔出的是一个炸弹,那么,至少就眼下而言,他扔出的是一颗爆炸力超强的臭气弹。”“美国之音”14日写道,斯诺登的“臭气弹”让许多人、许多政府、许多制度,包括让西方国家一直引以自豪的宪政民主制度沾上了难以摆脱的臭气,种种辩解都显得苍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监听事件曝光可能削弱美国在当前有关互联网未来,包括言论自由、隐私和网络安全政策的全球谈判优势。

香港《东方日报》16日写道,专家指华盛顿正陷两难局面。若美国正式发出拘捕令,要求香港警方协助抓人,本港有责任将搜得的证物与内地情报机关分享。若中国内地取得斯诺登向本港传媒披露的资料副本,将有助加强抵御日后美国的入侵。有人估计斯诺登仍手握数十份敏感数据。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5日称,中国正处于有利的位置,但中国却保持沉默。香港的观察家们相信,中国政府会静观其变,等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多的资讯出现。对于正处于有利地位的中国而言,无需过早作出决定。

韩国《京乡新闻》称,针对美国政府要求从速引渡的要求,中国政府很可能用“慢慢地”战略让美国心急如焚。也有分析认为,由于中国的“拖字诀”很可能招致美国的强烈反击,斯诺登对中国可能不是战略资产而是包袱,不排除中国突然转向应允美国的引渡要求。一位中国问题专家表示,如果斯诺登引渡问题长期化,那么中美两国可能都是失败者。

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张蔚然)美方个别人近日称斯诺登可能与中方有合作,是中国的“间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对此予以驳斥,表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华春莹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棱镜门”事件已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议。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有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美国多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多家美国公司被指参与该项目。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9日通过媒体披露了自己告密者的身份,他透露,“棱镜”项目涉及欧洲、亚洲等国家在内的国际目标。

有记者提问,德国、日本等国已要求美方就监控计划作出解释,中方是否也向美方提出同样要求?

华春莹指出,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

大数据时代开始放弃隐私权换取安全保障?(图)

  不能让大数据变成“老大哥”

中新网6月17日电 自爱德华·斯诺登近日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是如何从技术公司获取电话记录和数据以来,乔治·奥威尔所著《1984》的销量便一直在上升。英国《金融时报》17日发表专栏作家约翰·加普的文章,称迄今为止,为了换取安全保障,即便人们不那么喜欢“老大哥”,他们也做好了放弃部分隐私权的准备。

可是,对于“大数据”而言一切都不再如此简单。一些公司正凭借手中规模迅速增长的个人信息,利用各种新型数据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来进行产品和服务决策,以及预测客户的需求。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表示,他眼中的理想技术就像“一名高度智能化的助手,为你做各种事情,免得你自己操心。”

设想一下,你就好像生活在一座虚拟的“唐顿庄园”中,有一台计算机为你规划日程,为你推荐最佳出行路线、你可能想看的电影和最理想的航班(甚至帮你预订)。这种生活确实让人向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希望能轻松地生活。比起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且被迫要做出选择,能享受个性化服务确实不错。

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活动的曝光让人们大吃一惊(虽然这项活动已进行了60年),但约翰·加普怀疑,多数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制造了多少数据,以及一些大数据企业用以利用这些数据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技术发展如此迅速,两年前还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已变得稀松平常。

有媒体人表示:“这是一幅既美好又可怕的前景。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它们将能够预测出你接下来可能要做什么。”

约翰·加普将谷歌比作19世纪末的通用电气——那个创新型工业企业、新技术的“弄潮儿”。而另一方面,谷歌、亚马逊、微软等技术巨擘正在积聚各种必须严加管控的力量。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那些大数据公司将自己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用于了不同的用途——前者将其用于识别间谍和恐怖分子,后者将其用于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它们都使用了超大型数据库、模式识别以及网络分析等技术。

这种技术的前沿领域会演变为一种人工智能,例如:在你拼错的时候猜测到你实际想搜索的关键词,即时语音翻译,或通过浏览无数张图像学习如何识别一张猫的照片。

计算机与类似人类的方式学习的能力被称为“深度学习”。令人瞩目的是,谷歌已聘请多位该领域的先驱人物,包括科学家兼作家雷·库兹韦尔。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愿意移交给美国私营公司的技术中,有一项是“尖端机器学习技术”。

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来自Verizon(或许还有其他运营商)的通话元数据的分析所示,只要零散信息的数量足够大,此类软件便可从中推断出许多事实。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人保证“没有人在偷听你的电话”,但这个保证本身也意外暴露了一些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拉塔尼娅·斯威尼(Latanya)的研究显示,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邮编,并与公开的数据库交叉对比,便可识别出87%的人的身份。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公司收集的数据呈现出很强的身份特征。

大数据公司之所以非常强大,是因为它们能够将客户的个人信息与他们的行为特征结合起来,从他们购买了哪些商品,到他们身在何处(来自从手机上收集的全球定位卫星测量数据)。这可以生成一系列虎扑篮球:客户可能需求的“推测数据”。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印度时用一部安卓(Android)手机搜索“泰姬陵”(Taj Mahal),谷歌将优先显示位于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那座圣地。如果一个人在东伦敦砖块街(Brick Lane)进行同样的搜索,谷歌将列出位于那里的的孟加拉餐馆。当一个人在黄昏时分漫步在异国城市时,谷歌会根据一个人对其他餐馆的评价为他/她预订一家餐馆——这样的事情还要过多久才能变成现实?

试想,一方面,如果谷歌能帮你预定,你会很高兴(只要它预定的那家餐馆靠谱),因为这将省去你自己去做的麻烦。另一方面,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一份虎扑篮球:个人数据的报告所说:“推测数据可能像一个无所不知、盯着监控摄像头的‘老大哥’。”

这引发的担忧之一是,拥有这类软件的大数据公司,将是很难打败的竞争对手。用户提供给它们的数据越多,它们就越能预测用户想要什么。计算机的“大脑”在使用中会越来越聪明。

另一个问题是信任。社交网络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一直不力,用户行为、习惯和意图方面的信息,只有很小一部分免于被这种新一代网络服务公诸于众。难怪NSA会找上它们——NSA有计算能力,而它们有海量信息。

第三个问题是所有权。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信息拥有权利,但如果个人信息与其他人的信息混在一起,进入了一个虎扑篮球:用户意图的庞大数据库,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改变主意,我如何能把我的信息消除?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不知道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什么,因为大数据时代才刚刚开始。

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张蔚然)美方个别人近日称斯诺登可能与中方有合作,是中国的“间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对此予以驳斥,表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华春莹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棱镜门”事件已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议。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有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美国多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多家美国公司被指参与该项目。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9日通过媒体披露了自己告密者的身份,他透露,“棱镜”项目涉及欧洲、亚洲等国家在内的国际目标。

有记者提问,德国、日本等国已要求美方就监控计划作出解释,中方是否也向美方提出同样要求?

华春莹指出,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完)

据美国《时代》6月16日报道称,像斯诺登这样的告密人在寻求政治避难前,应考虑清楚为其提供避难国的动机。报道指出一些拉美国家愿意为其提供庇护,是为了回应对其人权方面的批评,或为了回击美国。文章还称普京不是“新闻自由和开放国家的朋友”,俄罗斯愿为斯诺登提供避难的动机是相似的。

6月12日,“维基解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通过媒体向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告密者斯诺登支招,建议其到拉丁美洲避难。据悉,阿桑奇于2012年8月16日获得拉美国家厄瓜多尔的政治庇护。

《时代》的文章分析了厄瓜多尔的现状,称该国“没有人权”,总统拉斐尔·科雷亚“专制”意图明显,就在上周他通过了削减独立媒体数量的法案,使得媒体均在他的控制之下。

文章认为,阿桑奇对斯诺登的建议有所欠缺,一些“反美的拉美左翼国家”,如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愿意庇护斯诺登是为“在人权方面取得成绩”。阿桑奇、斯诺登们所做的为了言论和信息自由的革命运动,是“被这些国家所不齿的”。

文章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不是新闻自由和开放国家的朋友”,他既然愿意考虑斯诺登的避难请求,其动机毫无疑问与拉美国家的动机相似。

(环球网记者 张淳)

中新网6月17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白宫幕僚长麦克唐纳(Denis McDonough)周日(16日)称,总统奥巴马不认为最近被披露的安全局监控通话记录和互联网数据侵犯了美国人的隐私。

麦克唐纳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节目中还称,他不知道“泄密者”斯诺登的下落。斯诺登是安全局前雇员,自称是英国《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有关安全局通过大企业监控通话和互联网数据报导的消息来源。

美国政府当局曾表示,极机密地从通话中收集大量“元数据”(metadata),即不区分个别电话用户的原始信息,这个举动是合法的,并得到国会授权,用意在于避免恐怖袭击。

在被问及奥巴马是否觉得侵犯了美国人的隐私时,麦克唐纳说“他不觉得”。

麦克唐纳在为监控辩护的同时表示:“这类项目的存在,显然让很多人不安。”他表示,奥巴马“欢迎公众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因为他曾表示,并且以后也会说,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平衡,我们不会永远把自己定位在备战状态。”

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监视电话与互联网数据行为的曝光招致外界的批评,称奥巴马政府延长甚至扩大了小布什政府在911袭击事件后建立的安全设施。

麦克唐纳称,国会批准该计划以挫败针对美国的破坏图谋,国会议员应当注意获得计划实施的最新进展。美国政府已经表示,该计划仅收集“元数据”,也就是不会确定个人电话用户身份的原始通话资料,而且并不会监听电话。

他说:“总统并没有说‘相信我’。总统说的是他希望国会每一位与授权该计划有关的议员都理解它,得到计划实施的最新进展简报,并放下心来。”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格斯(Mike Rogers)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最早将在本周公布通过电话监视计划而阻止的恐怖威胁的情况。

罗格斯在CNN电视节目“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中表示:“我们知道有几十宗案例,他们十分小心的原因在于,我们希望所披露的每一宗个案的信息……都尽量详细,同时不透露消息来源,或者我们瓦解袭击图谋的具体方法。”

?? 微软、“脸谱”、谷歌、雅虎等美国IT巨头最近因牵扯美国政府情报监视项目“棱镜”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个别企业14日发表声明,公开近期收到的政府信息索求总量,但未提及与“棱镜”项目相关的具体数量。

讲细节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代号“棱镜”的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IT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和苹果等公司被指牵涉其中。这几家企业随后否认政府可以“直接介入”公司中心服务器的说法。

社交网站“脸谱”14日率先公开相关数据,以“自证清白”。企业法律总顾问特德·厄利奥特在一份声明中说,经过与政府安全部门官员协商,“脸谱”获准公开一些信息,但只能提供最近一段时间他们从政府处收到的信息索求总量。

厄利奥特说,2012年下半年,“脸谱”总计收到9000至1万次政府信息索求,涉及走失儿童调查、跟踪嫌疑人以及恐怖威胁等内容。这些需求牵扯大约1.8万至1.9万用户账号。“脸谱”在全球拥有11亿用户。

微软公司稍后发表声明说,2012年下半年,这家企业收到的政府信息索求总计涉及3.1万用户账号。


撇干系

厄利奥特说,“脸谱”配合了79%的政府需求。“我们通常直率地回绝这类要求,或要求政府尽可能缩小需求范围,再或者干脆尽量少向政府提供信息,”他说,“我们只是依法行事。”

按“脸谱”与美国政府先前达成的协议,厄利奥特没有说明这些需求分别由哪家政府机构提出,也没有说明具体有多少次需求与“棱镜”相关。

“脸谱”、谷歌和微软先前公开敦促美国政府允许他们公开更多信息,以驳斥媒体报道所言政府能“直接介入”IT公司中心服务器的说法,从而尽量减少由“棱镜”项目曝光带来的舆论压力。

曾“抵抗”

美联社先前报道,联邦机构通过美国外国情报调查法院获得命令,迫使IT企业合作。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虽然IT巨头经常因某些信息索求而与政府方面发生分歧,但迄今为止,只有雅虎敢于与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公开“叫板”。

2008年,雅虎就外国情报调查法院的一条命令提起上诉,理由是这项命令有违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但当时主持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复审法庭的美国联邦地区法官布鲁斯·塞利亚裁定,这一情报收集项目并未侵犯人权。

根据已经曝光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就在这一裁决出台两天后,谷歌加入“棱镜”项目。这名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记者:“雅虎败诉相当于劝诫其他各方,打官司这条路行不通。”

杜鹃

\

  “棱镜”项目“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

“棱镜门”事件曝光后,美国由网络“警察”变为惨遭讨伐的“窃贼”。拥有如此“魔力”的“棱镜门”,到底折射出什么?

当世界各地的民众在使用谷歌、脸谱、苹果等知名公司的网络进行社交、办公或储存信息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屏幕的背后正隐藏着美情报部门的身影。换句话说,任何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情报部门看在眼里、记在“芯”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国家公敌》中网民信息被人完全操控的骇人场景。其实美情报部门在网络监控及窃密方面已是“惯犯”。早在冷战时期,美情报部门就曾联手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偷阅了不计其数的电报。如今,前科累累的美情报部门简单地换了个“马甲”,便又开始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棱镜”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言下之意,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对他国民众的监控不成问题。这种简单、霸道的逻辑正是“棱镜”的可怕之处。

为了让美国民众放心,美国高官们一再表示“棱镜”的目的是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有着国会和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督,不针对本国民众。但细细看来,这种解释是十分无力和矛盾的。“棱镜”在理论上只监控海外的互联网使用者,但是美国民众在境外的时候会不会受到监控,美国政府并没有明说。另据告密者斯诺登爆料,除了“棱镜”外,美国情报部门还有一个电话窃听计划,用来监听境外恐怖分子与美国境内的通联。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棱镜”,还是这一电话监听计划,都至少要把一部分美国人的隐私囊括其中。显然,美国情报部门不针对任何美国民众的辩护是不成立的。

“棱镜”的“奥妙”还不止于此。有媒体指出,美国政府只是以反恐为名,实则另有他图,即美国要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第五维战场空间排兵布阵,占领信息制高点。对此,美国政府坚称,“棱镜”为的是反恐,不涉及其它事项。但稍有情报工作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辩护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情报工作中,负责情报搜集的部门是无法事先知道哪些信息是涉及反恐的,因此只有广泛地搜集信息,才能从中遴选出反恐信息。美国情报部门高举反恐大旗大肆进行信息搜集的行为可谓屡试不爽。“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情报部门就以反恐为名,秘密通过一家国际银行信息数据中心,对成千上万名世界各国人士的金融交易信息进行了数年的调查,并回避了相关指责。此次,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情报部门在互联网搜集反恐信息的同时,也“顺带”搜集了其它领域的诸多有用信息。而面对后者,美国情报部门可能弃之不用吗?相信人们心中自有答案。

【环球时报记者 宇文】“一个高中辍学的腼腆、瘦弱、少言寡语的男孩,热衷于网络游戏和日本动漫,但却离奇地得到高薪技术职位并进入美国机密圈,最终因爆料成为轰动世界的人物”。1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长篇文章,追踪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监听项目的爆料者斯诺登“从马里兰州课堂到香港酒店”的人生轨迹。报道称,斯诺登自称曝光“棱镜”计划只是因为正义感驱使,“他为何选择放弃20万美元的年薪、违背进入美国国安机密圈的誓言,或许可从其成长经历中窥得一二”。

1983年6月21日,斯诺登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市,他的父亲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军官,母亲是地方法院办事员。《华盛顿邮报》称,童年时的斯诺登是一个腼腆、瘦弱的男孩,很少说话。小学和中学期间,他参加过童子军,但组织者和成员对他几乎没有记忆。一名中学同学回忆说,斯诺登是个大嗓门,痴迷电脑游戏。报道称,1998-1999学年,斯诺登读完十年级一半课程后从阿伦德尔高中辍学,该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他印象甚少。后来,斯诺登在网上一篇文章中形容他的公立学校经历是“不幸的”。离开高中3年后,斯诺登的父母离婚,斯诺登随母亲生活。在马里兰州,他曾在社区学院学习电脑,之后成为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这一身份成为斯诺登从事技术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但在成年后的几年,他感到不知所措,曾在网上形容自己是“生活在马里兰州没有学历的人”。

2004年,斯诺登为“解放伊拉克人民”加入美国军队,在军队申请表中填写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但不到4个月,他在训练事故中摔坏双腿,不得不退伍。五角大楼一名发言人说,斯诺登希望加入特种部队,但没有完成必要的培训。之后,他度过了一段失业时光,靠玩电脑游戏和在线聊天打发时间。2005年,他在马里兰大学高级语言研究中心找到一份保安工作。

《华盛顿邮报》称,2006年,斯诺登实现了“惊人的跳跃,从保安成为安全检查人员,他如何获得职业上的跳跃现在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他对网络的钻研令人惊叹”,“斯诺登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担任与信息技术安全有关的工作,从此走上获取机密材料的道路”。《纽约时报》称,斯诺登“极具野心和天赋”,这使得他从几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先后受雇于美国中情局和国安局。据斯诺登自己说,他曾先后在瑞士日内瓦、日本为中情局及驻日美军工作,直到2013年3月。

报道称,斯诺登有一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女友,现在去向不明。2010年左右,斯诺登已经开始思考他暗中参与的网络监控活动的道德性。他上周表示,他曝光“棱镜”项目的唯一目的是告知公众:政府以人民的名义干什么事情,而所做的正是针对人民”。

央视视频截屏图。

  央视视频截屏图。

中情局前技术助理斯诺登本月9日自曝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棱镜”等美国政府情报监视项目“曝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5日晚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一些香港立法会议员认为,美国政府应尽快澄清事件,如果斯诺登揭露情况属实,美国应该销毁其在香港非法获得的信息。

香港议员建议加强网络防护

现年29岁的斯诺登现身处香港,誓言反对任何引渡他的努力。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5日晚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说,在斯诺登一事上,当相关机制启动后,特区政府将按香港的法律和既定程序处理。同时,特区政府也会跟进任何香港机构或香港人的私隐或其他权利被侵犯的事件。

一些香港立法会议员认为,美国政府应尽快澄清事件,如果斯诺登揭露情况属实,美国应该销毁其在香港非法获得的信息,部分议员还建议特区政府检查并加强香港网络安全防护。

香港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主席叶国谦说:“美国政府应该要尽快交代这个事情,特别是2009年就开始(监控香港网络),这个是不是事实,如果是有的,他们就应该尽快把这些个人资料毁掉”。


雅虎曾与情报调查法院叫板

美联社先前报道,联邦机构通过美国外国情报调查法院获得命令,迫使IT企业合作。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虽然IT巨头经常因某些信息索求而与政府方面发生分歧,但迄今为止,只有雅虎敢于与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公开“叫板”。

2008年,雅虎就外国情报调查法院的一条命令提起上诉,理由是这项命令有违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但当时主持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复审法庭的美国联邦地区法官布鲁斯·塞利亚裁定,这一情报收集项目并未侵犯人权。

根据已经曝光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就在这一裁决出台两天后,谷歌加入“棱镜”项目。这名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记者:“雅虎败诉相当于劝诫其他各方,打官司这条路行不通。”

观察

“棱镜门”敲响网络安全警钟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互联网大国,美国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创建网络司令部,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已演变为“从防护到威慑”。德国《明镜周刊》刊文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安全结构被大幅调整,各安全机构之间建立广泛信息流,自由与安全的关系也被改变。

“棱镜”项目曝光后,白宫频频将“反恐”作为说辞和“脱罪”借口。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棱镜门”丑闻是奥巴马政府对欧洲乃至全球信息霸权独享和控制的体现,造成了包括美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信息安全恐慌。

英国媒体评论说,数年来美国一直采取系统性的暗中监视行动,“棱镜门”事件敲响了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警钟。

?? ■追踪报道

综合外国媒体6月15日报道,随着围观者的八卦触角越探越深,有关默多克和邓文迪离婚的更多内幕消息浮出水面。邓文迪的好友称,默多克是在背地里暗暗筹备离婚事宜的,邓文迪完全被蒙在鼓里。此外,双方分别聘请了强大的律师团队,预计将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财产争夺战。

邓文迪朋友曝更多内幕

英国《星期日邮报》记者15日就默多克夫妇离婚一事采访了一些知情人士。邓文迪的好友称,默多克是在背地里暗暗筹备离婚事宜的。

一名与默多克夫妇来往甚密的朋友说,默多克是在13日才突然向法院提交离婚文书的,但实际上从默多克11日反常的举止中就能窥见一丝端倪。

“当天,默多克原本要在洛杉矶主持一个晚宴,招待他的老朋友福克斯电影公司主席吉姆·吉亚诺普罗斯,可是下午4点默多克的助手突然通知说默多克有事无法出席。这太反常了,要知道他和吉亚诺普罗斯那么要好。当时,所有人都在窃窃私语,讨论默多克是不是病倒了。”这位知情人士称,“两天后,大伙都明白了,默多克肯定是因为忙着与律师拟定离婚文书才没能出席晚宴。”

目前默多克待在位于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的豪宅里,忙着处理公司事务。而邓文迪则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公寓里,俯瞰曼哈顿中央公园的美景。不过,两人都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双方强大律师团备战

据称,默多克与邓文迪于1999年6月25日结婚前,曾签下了婚前协议;此外,还分别于2002年与2004年各签过一份“婚后协议”。

不过,媒体对这份关键的婚前协议内容一无所知。美国雅虎新闻网称,默多克的净资产高达112亿美元(约合687亿元人民币),全美排第33位,这笔巨额财富如何分割实在令人“遐想连篇”。

可以料想的是,双方都将严阵以待。据悉,默多克的离婚律师、GarrSilpe律师事务所的埃勒·E·加尔是离婚律师界的金牌大状,曾帮著名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的前妻伊凡娜·特朗普,在唐纳德濒临破产之际还挖走高达2000万美元的分手费。而邓文迪的离婚律师则是纽约州律师协会家庭事务部的领头羊、

AronsonMayefsky&Sloan律师所的合伙人帕梅拉·M·司罗恩。

>>讲述

收到诉请离婚文件邓文迪“完全傻了眼”

邓文迪的多名朋友宣称,虽然两人早已貌合神离,但邓文迪13日收到丈夫诉请离婚的文件时“完全傻了眼”,她被蒙在鼓里。

“当时文迪吓了一跳,她说自己根本没料到会发生这种事情。一直以来,她都坦然承认与默多克的婚姻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但她从未想到默多克要把夫妻不和的事实公诸于众、公开承认他们的婚姻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邓文迪的一名好友透露。(信莲)

据新华社电马来西亚航空公司14日说,英国政府要求该公司阻止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乘坐马航班机前往英国。

马航一名女发言人以短信方式向法新社证实,该公司收到英国边境局通知,并已通过内部系统传达。美联社14日报道,英国内政部告知多家航空公司,拒绝斯诺登乘坐前往英国的航班,因为此人很可能被拒绝入境。

中情局前技术助理斯诺登本月9日自爆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棱镜”等美国政府情报监视项目“曝光”。随后,美国政府对他展开犯罪调查。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14日说,他相信斯诺登将因泄密造成极端破坏后果遭到惩处。

现年29岁的斯诺登现身处香港,誓言反对任何引渡他的努力。香港国际机场管理局说,尚未收到有关禁止斯诺登登机的指示。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4日说,英国政府试图阻止斯诺登入境,因为不希望出现第二个“阿桑奇”。

“维基揭秘”网站因公开大量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内容的秘密文件,引起美国外交尴尬。瑞典检察机关指认阿桑奇在瑞典强奸和性侵两名女子,向英国提出引渡申请。阿桑奇遭拘留后获保释,后于2011年6月躲入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