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智利圣何塞铜矿被困矿工中最年长的一人、63岁的马里奥戈麦斯(戴墨镜者)成功获救后挥手致意,他是第9名被救出的矿工。智利圣何塞铜矿矿工救援升井行动于当地时间12日晚开始。 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智利圣何塞铜矿10月14日电 (记者栾翔 报道员赵敬珩)智利总统皮涅拉14日说,圣何塞铜矿救援行动取得成功后,智利政府和司法部门将追究事故责任,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皮涅拉说,虽然矿难救援行动取得成功,所有被困矿工都安全获救,但事故责任人不能因此免责。他强调,这次矿难事故对智利政府和民众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智利政府很快将就劳工安全问题出台新措施,要求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和渔业等产业部门创造安全良好的环境,确保劳工人身安全。所有安全措施无法达标的企业将进行停业整顿。

皮涅拉表示,此次圣何塞铜矿救援行动费用在1000万至2000万美元之间,智利政府和国家铜业公司承担三分之二,其余来自各方捐赠。

8月5日,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导致33名矿工被困700米深井下。经过长达数十天的努力,救援人员终于挖通了救援通道,并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晚正式开始最后阶段的救援行动。经过一天的救援,最后一名被困矿工当地时间13日晚成功升井获救。

' />

马里奥·塞普尔韦达被救出后向众人招手。

随着救生舱“凤凰号”不断升降,33名受困矿工一个接一个陆续升井,不断刷新经历矿难时长纪录。

他们当中,有的年过六旬,有的年方弱冠;有人打头阵,有人殿后;但相同的是,他们曾经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彼此相濡以沫,更一起经历了矿难史上的奇迹。

(据新华社)

每一名受困矿工即将出现在地面时,意味着铜矿“将分娩它的一个‘孩子’”。

——智利卫生部长海梅·马纳利奇

最活跃:

井下的“主持人”

据新华社电 第二名被送回地面的矿工叫马里奥·塞普尔韦达,现年39岁,是一名电机专家,多次在受困矿工传回的视频中出现。他在视频中担任主持人和解说。

“告诉大家一则消息:矿工一族,也就是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境遇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塞普尔韦达在视频中说,“今天,矿工们受过良好教育,你可以与他们交谈。矿工在智利可以抬起头做人。”

殿后:矿工灵魂人物

里面的日子像地狱

本报讯 按照救援计划,为大家殿后的是33名受困矿工组长、现年54岁的路易斯·乌尔苏亚。虽然乌尔苏亚仅在铜矿工作2个月,但这并不妨碍他领导33人为生命而拼搏。矿难发生后,他一直担当“领袖”,带领矿工们共度时艰,被视为矿工中的“灵魂人物”,帮助工友渡过难关,实行食物配给制。

在第一次与智利总统的通话中,他说:“这里一切都好,只等待着您能救我们出去。”

乌尔苏亚还说,在这里的日子就像是在地狱。他还向总统描述铜矿是如何发生事故并坍塌的。 (宗禾)


先锋:担风险第一人

心理稳定 行事理性

据新华社电 为一众工友打头阵的是副组长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现年31岁,有两个孩子。他是33名被困矿工中第一个返回地面、与亲人团聚的人。

率先升井,意味着率先脱离困境,也意味着将承担升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阿瓦洛斯获选“先锋”不是巧合。他心理稳定,行事理性,喜欢踢足球。即使救生舱发生故障,他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他的亲属说,这可能是智利政府选择他作为首名升井矿工的原因,因为救生舱需要一名矿工作为“先锋”。同时,他也是所有被困矿工中第二年轻的人,他强壮有力的手臂可以应对救生舱上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他最坚强,”阿瓦洛斯的母亲玛丽亚·席尔瓦说,儿子被选作第一个升井的矿工,“我不吃惊,我为他骄傲”。

玛丽亚·席尔瓦说,儿子一出现,“我会拥抱他,狠狠亲他”。

副组长:

拍DV记录井下生活

本报讯 阿瓦洛斯作为受困矿工“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路易斯·乌尔苏亚,一直在拍摄送给矿工家人的视频。他还帮助他的弟弟里那恩在矿井找到了一份工作。

救援人员发现受困矿工并把照相机送到井下后,阿瓦洛斯担任摄影师,记录世人关注的井下生活。这使他较少出现在发回地面的镜头中,令他的家人颇为沮丧。 (宗禾)

最年长:

63岁采矿51年

据新华社电 33名矿工中,数现年63岁的马里奥·戈麦斯最年长。戈麦斯12岁起从事采矿业,有4个女儿。

一向不善言辞的戈麦斯受困后曾写信给妻子,感谢对方陪伴自己走过31年风风雨雨。他的妻子说:“他是个不善表达的人,他从未给我写过这样的信。”


最浪漫:

在井下向老伴求婚

据新华社电 智利矿工埃斯特万·罗哈斯与老伴共同生活20多年,育有3个孩子,还有两个孙辈。

在井下等待期间,罗哈斯给地面的老伴带回一张纸条。纸上写着几行字:“请继续祈祷我们会活着离开这里。等我走出这里后,我们要去买一件婚纱,然后结婚。”

最年轻:

19岁工作5个月

据新华社电 相比戈麦斯的高龄,被安排第五个升井的矿工吉米·桑切斯今年只有19岁。他在圣何塞铜矿仅工作5个月。

桑切斯升井后获赠他最喜欢的球队队旗。他说,可能是上帝让他在井下待一段时间,仔细思考人生。

最特殊:

唯一外国人

据新华社电 卡洛斯·马马尼是33名矿工中唯一一位外国人,现年24岁,玻利维亚籍,被安排第四个升井。他是重型机器操作员,他10年前移居智利。

马马尼用两根食指指着自己所穿T恤衫上的智利国旗图样说:“谢谢,智利!”

' />
中新网10月14日电 北京时间14日零点39分,智利圣何塞铜矿第17名被困矿工、56岁的推土机操作员奥马尔.里伊加达顺利升井。至此,33名被困矿工已有超过一半的人获救。

北京时间13日上午11点10分左右,首名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搭乘特制救生舱,成功回到地面。

按照营救计划安排,身体最好的4名矿工将首先升井,他们担负着向救援人员报告井下情况的任务。然后,身体较差、精神焦虑的人安排在中间出井。排在最后的是54岁的矿工领班乌尔苏亚,正是在他的带领下,33名矿工度过了事故发生后最艰难的17天。

智利矿业部长戈尔本(Laurence Golborne)此前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营救剩余被困矿工的速度将加快。刚开始时,救援人员平均每1小时内成功使1名被困矿工升井,但后来救援工作进展顺利,速度加快到每45分钟至50分钟能救出1名受困矿工。

最新消息指出,全部营救行动有望在智利当地时间14日凌晨结束。

智利圣何塞铜矿8月5日发生矿难,33名矿工在井下约700米处被困达69天。经过设计方案、挖掘隧道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最后阶段的救援于当地时间12日晚展开。智利总统以及多名智利官员到场迎接矿工出井。

' />

阿瓦洛斯获救后,妻子激动落泪。

智利圣何塞矿难救援行动进展顺利,目前已经有十余名矿工成功升井获救。虽然整个救援行动平稳有序,但其中仍然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和花絮。第二位获救的矿工从井下带出矿石当作礼物,井下人和井上的亲属们也忙着打扮,都想以清新的形象见人。

现年40岁的矿工马里奥·塞普尔韦达天性乐观开朗,他多次面对摄像镜头从容讲述和演示矿工们在井下的生活,用自己的幽默给工友们带来快乐,还因此获得了“矿工艺术家”的绰号。

塞普尔韦达获救升井后的表现也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仅激动地和救援人员拥抱庆祝,还从袋子里掏出自己在矿井深处搜集的矿石,作为特殊纪念品分赠给指挥救援行动的官员。当时在现场指挥营救行动的智利总统皮涅拉也获得了一块矿石。塞普尔韦达还向负责现场救援行动的工程师索加莱特索要他的头盔作为给儿子的纪念品,索加莱特欣然应允。 塞普尔韦达在获救后表示,他希望自己以后的生活恢复平静。他还恳请人们不要再把他当做一名“艺术家”。


拒绝享受“国王待遇”

矿工们获救后经过简单的体检,被直升机送往附近的科皮亚波地区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智利卫生部门为矿工们准备了相当完备的医疗和生活设施,确保矿工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得到一流的治疗,也能享受一流的疗养生活。智利卫生部长马纳利奇形容矿工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国王般的待遇”。

但并不是所有获救矿工都喜欢这种特殊待遇,他们更期待早日和家人团聚。马纳利奇说,有的矿工获救升井后强调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不需要在医院接受观察和检查,希望立刻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是这样的要求都遭到了拒绝,卫生部要求这些矿工在医院住上至少48小时才能离开。

总统赠送房屋和工作

现年24岁的玻利维亚籍矿工马马尼是被困井下的33名矿工中唯一一名外国人,他的命运牵动着所有玻利维亚人的心。马马尼家在玻利维亚世代务农,生活非常贫苦,几年前他来到智利寻找工作机会,在圣何塞铜矿获得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不料却遭遇了矿难。

马马尼的妻子在矿难发生后表示,她和家人最大的愿望是马马尼回到家乡后能有一所小房子和一份稳定的工作。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知道这个消息后表示会设法满足马马尼家人的愿望。

马马尼获救后,莫拉莱斯专程来到医院看望马马尼。他告诉马马尼,非常欢迎他返回家乡玻利维亚生活,玻政府将为他提供一份安全有保障的好工作和一处住所。如果医生认为没问题,他可以用专机将马马尼带回玻利维亚。

地上地下都忙打扮

为了迎接即将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在矿井外扎营受困矿工的妻子及女友,忙不迭开始化妆做头发。脑筋动得快的商人看准这种心理,一名服装店老板从首都圣地亚哥赶来,向矿工的妻子和女友兜售性感内衣和服装。

地底下的矿工也没闲着,要求送下去几瓶洗发水和干净衣物,希望能以干净清爽的形象出来。受困矿工葛梅兹的女儿玛莉亚说:“我爸只有大约三根头发吧,可是他也开始在意起自己的仪表,说要把那三根毛梳得整整齐齐,还要喷些古龙香水。”


情妇亲戚突然冒出来

地底下,33名受困矿工团结,忍耐,地面上,上百名家属抢钱,抢镜头。担忧,妒恨与期望,地上地下交织出精彩的“矿井人生”。

智利政府已发给矿工家属慰问金,据称脱困后还有补偿金、旅游等福利,多名矿工的情妇出面要钱,原配这时才知道老公偷腥,感到相当难堪。50岁的约尼·巴里奥斯获救后,不会受到结婚28年妻子玛塔·萨丽娜斯的迎接,因为这场矿难把她老公的情人也曝了光。

此外,人一出名,总有些从未谋面的“远房亲戚”忽然出现。这些远房亲戚不只为了出名,也看中外界捐赠给矿工的物资,现场不时上演为了抢东西大打出手的冲突。

新华社 中国日报 中新

' />

一名矿工升井后与总统皮涅拉(红衣者)拥抱。至截稿时,智利矿工救援行动仍在进行,已有17人升井。

10月13日,智利,矿工Jimmy Sanchez从“胶囊”救生舱中出来。

10月12日,智利,第一名矿工、现年31岁的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成功升井后与家人拥抱。

33名智利矿工,从最初的劫后余生,到最后的成功获救,漫长的69天,挑战人类极限,彰显人性光辉。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在8月5日塌方后的漫长黑暗中,矿工们身体和精神都经历了何种跌宕波折?

突然塌方出路被堵

对于智利圣·何塞铜矿的63岁老矿工马里奥·戈麦斯而言,8月5日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那天轮到他的小组下井采矿。经过曲折的地下隧道,戈麦斯和32名工友下到跑地面700米左右的深井,开始一天的工作。

下午14时,头顶突然传来的巨大震动和轰鸣声令戈麦斯感到事情不妙。“塌方了,去找紧急逃生口!”这是戈麦斯的第一个反应。16岁就开始当矿工的他几乎经历过井下的各种危险。1979年的一次塌方事故中,滚落的岩石削去了戈麦斯的部分手指,给他留下了终生残疾。

但这一次,情况要危急得多。还没等他喊出口,巨大的岩石从上方滚落,将矿工们下井的通道截断。塌方震落的浓密烟尘充满了矿井,矿工们几乎看不清周围任何东西,双眼也像被灼烧一样剧痛。但他们在黑暗中互相呼喊着排成队伍,摸索着寻找通风隧道。

根据智利采矿安全条例,所有矿井的通风口都应当安装梯子,以便在紧急状况下逃生。但当戈麦斯和工友们赶到通风口时,发现这里并没有梯子,塌方导致的岩层变化也使得通风口几乎被完全堵塞。


避难所内找到食物和水

被困采矿小组的工头、54岁的路易斯·乌尔苏亚意识到,所有的逃生通道都已被切断,唯一可做的便是等待救援。但他们正位于距离井口700米的深处,即便是最先进的救援挖掘机器也不会立即找到他们。

于是,乌尔苏亚召集了所有弟兄,根据记忆找到井下一处避难所,这里存储着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食物和水源,但只够两天。为让有限的食物维持得更久,矿工们开始实行食物配给制:每人每两天仅能分到两勺金枪鱼罐头,一口牛奶,再加上半块饼干。

矿井中的各种设备也被派上了用场,在戈麦斯等老矿工的指挥下,大家用井下卡车的车灯照明,并为头盔探照灯和手机充电。虽然没有信号和外界联系,这至少能让矿工们知道时间日期。他们还用一台可钻破岩层的机械成功挖出了地下水,这大大提升了矿工们在井下存活的几率。

矿工四下打探绘地图

有31年丰富采矿经验的乌尔苏亚不打算坐以待毙,他委派3名有经验的矿工出去打探周围环境,寻找任何可能求生的机会。

最后矿工们绘制出一份周围地形的详细地图,这为后来的地面救援行动提供了很大便利。有医疗等特殊技能的矿工被指派不同的任务,确保所有人都能在获得救援前存活下去。

乌尔苏亚和戈麦斯还将33名矿工分成11组,3人一组,所有的组都被委派了收集水源、打扫卫生、分配补给等工作任务,小组成员互相监督。这使得矿工们还像矿难前一样有严密的组织分工。

当然,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暗无天日封闭井下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于是宗教成为很多矿工的寄托,作为被困矿工中最年长的戈麦斯自然承担了精神领袖的责任,他组织矿工们祈祷,宽慰焦虑的年轻矿工,告诉他们:只要有信念,终将和家人团聚。


17天后盼来“援军”

矿工们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头顶,亲人们都日夜守候在矿井外,他们甚至在井口附近搭建了临时房屋,时刻都不肯离开。与此同时,救援人员正夜以继日开凿探井,希望找到失踪矿工幸存的任何迹象。

但由于矿井地图错误和不稳定的岩层,连续7次的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直到8月20日左右,乌尔苏亚和工友们依稀听到了头上传来熟悉的钻井声,而且这个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我们有希望了。”

经过10多天的煎熬等来的希望曙光让所有人欣喜若狂,但他们很快冷静下来——他们必须让救援人员知道自己还活着。矿工们推举戈麦斯作为代表给地面传信。他用红色的笔迹在纸上写出几个大字:“我们33人都在避难所内,全部安好。”

22日凌晨,距离避难所20米处隧道内的岩石开始剥落,来自地面的探井打通了!戈麦斯立即将求生字条用胶带绑在探杆上,同时还附上了一封给妻子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莱拉,即便我们要等数月才能和地面联系,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好,而且确信我们能够生还。我们会有耐心和信心。”

几小时后,当探杆回到地面,戈麦斯的信被智利总统皮涅拉在媒体前高声宣读,这个消息令智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一起用餐“不落单”

喜悦的心情稍稍平复后,地上地下的人们都意识到,即便探井已经打通,但要穿过近700米不稳定的岩层,把所有矿工安全救出将是一项艰巨而耗时的任务。与开凿救援井同等重要的是,确保已经奇迹般生存了17天的矿工们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保持身心健康。

在探井旁边,救援人员又开凿了另一个直径8厘米的井,并将一个长约是2.5米的金属圆柱仓放入其中,输送矿工急需的援助物资。从食物、医疗到衣服、通讯器材,任何救援物资都必须通过这个洞从地面传来。

虽然希望似乎就在眼前,工头乌尔苏亚明白,现在更需要团结冷静。于是当营养品经过细细的管道传到井底时,乌尔苏亚坚持要等所有33人的补给都到齐了之后再开始一起享用。

和地面建立起通讯后,每位矿工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传送一分钟的视频。但几名精神状态低迷的矿工不愿在视频上露面,不过经过乌尔苏亚的劝说,第二次视频通讯时所有人都在镜头前出现。


“豪斯医生”每日体检

获得救援后,矿工们的生活似乎“正规了些”。

每天7点45分,装在金属圆柱舱里的早餐被送到井下,这个物资舱被称为“鸽子”。

每班工人中有3到4人负责迎接“鸽子”,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把货物取出。吃完蛋白奶昔或者果酱三明治这类高营养的早餐后,工人们就要像平时上班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

第一项任务是检查隧道内空气质量和瓦斯浓度,确保通风正常。如果发生任何变化,就必须通知地面救援人员,调整向井下输送氧气的浓度。

与此同时,50岁的矿工约尼·巴里奥斯也开始给矿工们进行身体检查。他是矿井爆破专家,还接受过医疗培训,这一专长让他理所当然成为被困矿工们的医生,工友们都称呼他“豪斯医生”。巴里奥斯必须检查所有矿工的生命体征,如进行验血和验尿,检查是否有皮肤感染,并密切关注他们的体重。所有的检查结果都被送给地面的医务人员作详细分析。

智利卫生部长还专门给巴里奥斯送去了一部拔牙指南的视频,半开玩笑的对他说:“告诉你的伙伴们,如果他们不肯每天刷牙,那么你就得在井底下给他们进行拔牙手术。”

严格执行三班倒工作制

早上的主要工作还是清理碎石。当地面救援人员开凿救生井时,井下矿工们也必须自救,他们需要挖出700吨到1500吨的碎石。为此33名矿工被分成3班,轮流工作8小时,完成清理碎石等各种任务。每班都有一个工长,他们直接向乌尔苏亚报告。

白班从早上8点至下午4点,夜班是下午4点持续到午夜,晚班则是半夜至清晨。当然,对于矿工们而言,白天和晚上的区别,仅仅是开关灯而已。每班工人除了8小时工作,还有8小时睡觉的时间,另外8小时可以玩游戏,给家人写信或者在隧道里散步。

每天早上8点前,当新的一轮换班开始时,矿工们从睡觉的营地出发,前往更高处位置的隧道工作。矿工们最初找到的避难所的面积有50平方米左右,虽然这比北美等地矿井中6至9平方米的避难所宽敞得多,但要容纳全部33名矿工,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井下温度几乎一直维持在32摄氏度,湿度极高。长期住在避难所中通风很成问题,于是他们搬到了更干燥凉爽一处隧道作为营地,温度只有15℃到18℃,而原来的避难所被作为洗浴的地方。地面用太阳能加热的水被送到地下,让矿工用于洗澡。多余的水流到矿井更深处,它们能起到降温和抑尘的作用。


深井之下家书抵万金

上午10点,工人们能短暂休息,同时享用送下井的水果和谷物奶昔。

下午4时,第一班工人下班。矿工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掷骰子、玩纸牌和多米诺骨牌,一根连接地面的光缆能让他们观看电影或者足球比赛的录像。

当然在“豪斯医生”和地面医务人员的敦促下,工人们每天都要运动健身。尤其是那些卡车司机,他们体重通常比其他矿工更重,因此,地面有专门的健身培训专家监督他们瘦身,确保救援井打通后,所有人都能挤进去。

矿工几乎每天必做的另一项任务则是给家人写信,他们特别提醒救援人员一定要送笔和纸下来。每天写好的信会在中午之前送到地面。晚上8点10分,矿井外的家属们则送去回信。有时到半夜12点,矿工们还会给亲人们写封信,之后才肯进入梦乡。现年44岁的被困矿工埃斯塔万·罗亚与“女友”共同生活了25年,育有3个孩子,但却从未举行婚礼。他在致“女友”的信中说:“祈祷我们活着走出来吧。当我走出矿井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买礼服,嫁给我吧!深爱你的埃斯塔万·罗亚。”

日子“有条不紊”地继续着。随着救援搭载舱准备就绪,救援人员开始草拟出井顺序。当矿工们得知将按次序被救出时,许多人都自愿提出最后升井。他们还商量好了,升井后一起出书,然后共享利益。

参与救援的一位医疗专家感叹道,从被困的第一天开始,这些矿工就做好了等待漫长救援的准备,他们组织严谨,团结合作,“都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本报记者 谢来


■ 链接

矿工重见天日别忘护肤

皮肤或受真菌感染;眼睛会干涩;肺部受损伤

在地下经过69个日日夜夜,被救矿工重见天日。短暂的喜悦过后,矿工们仍要面对巨大的身体考验。

医学专家们预计,由于长期呆在高温高湿的矿井里,矿工们在升至地面、突然进入干燥而寒冷的地面环境后,眼睛会不适应光线、出现干涩症状;皮肤可能会受到真菌的侵蚀;肺部也将由于浅呼吸而受到损伤。此外,由于长期缺乏阳光,他们还可能会患上维生素D缺乏症。

将负责为矿工进行首次体检的医学专家利利亚娜·德比亚说,矿工们升上地面后,将首先通过一些镜片接触井外光线,让双眼能逐渐适应阳光。医生将给获救矿工使用人造眼泪,逐步缓解眼睛干涩症状。

为了防止真菌感染,医生们将为矿工提供抗真菌软膏。此外,矿工们还将用漱口水刷牙杀死口腔细菌。牙齿和牙龈也将接受检查。

由于地面的夜间温度已接近0℃,因此救援人员为矿工们准备了毛衣。皮肤科专家表示,获救矿工必须尽量确保皮肤不受紫外线辐射,防止出现破裂和感染,平时也要对皮肤进行护理。

营养专家建议,获救矿工在回到地面后仍然不能暴饮暴食,主要食用水果蔬菜和牛奶,防止消化功能出现紊乱。恢复正常睡眠也是一大挑战。

矿工心理创伤难预测

专家称,矿工可能会做噩梦,反复回忆被困情景

虽然不少矿工表现得情绪愉快,但专家指出,重回正常生活后可能难以摆脱阴影,备受心理创伤带来的折磨,他们很可能会在获救后的几个月内出现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此外,在经历重大的压力之后,家庭矛盾也十分常见。

美国海军心理专家罗伯特·霍甘说:“一些人可能会做噩梦、反复回忆起被困的情景,出现夜间盗汗、游离性焦虑等症状。”

上个月曾赴智利为救援工作提供建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警告说,这些矿工在获救后受到的媒体和社会关注可能会为他们带来更大压力。

智利天主教大学心理学家恩里克·齐亚表示,获救矿工很快就将意识到名声的局限性,其中有的矿工可能会将自己这段经历变成资本。“像这样的严酷经历要么使人变得更强,要么使人变得更弱,但是绝不会让人保持不变。”齐亚说。

美国杜克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约翰·费尔班克建议,应当对获救矿工进行长期的心理创伤监控和筛查。由于这些矿工被困的时间如此之长,即便是精神病学专家也无法确定心理创伤的症状将何时出现、矿工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这些创伤。(马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