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11月13日报道,《时代》周刊“2010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候选人名单按人名首字母顺序排出25人,而去年是10名候选人的名单。

本次候选人名单中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入围,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等。一些频上新闻头条的人物也得以入选,如“维基解密”网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英国石油公司CEO托尼·海沃德、当红流行歌手嘎嘎小姐。媒体人物颇有斩获,如福克斯新闻台的右翼评论家葛林·贝克、美国电视“名嘴”乔恩·斯图尔特和史蒂芬·考伯特。

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候选人是:智利矿工和美国失业者。这种以一个群体而不是单个人入选的方式已不是头一次,去年索马里海盗和伊朗大选后骚乱的抗议者也赫然在列。

《时代》为25位年度候选人物的影响力设定了0到100的数值范围,再加上各人所得网友的投票数来决定。阿桑奇以84分领跑,但目前的网络投票数略少于暂居第二的嘎嘎小姐。2006年创建的“维基解密”网站,今年先后公布大量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秘密文件,曝光众多内幕,引起轰动,也让阿桑奇声名远扬。

(据《南方都市报》)

' />
中新网11月9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智利官员称,智利北部地区8日再次发生矿难,造成2人死亡。同样在智利北部地区,上个月有33名矿工在发生塌方的矿井下生存了69天后,成功获救重获新生。

这次矿难发生在Los Reyes矿场,2名遇难者分别24岁和40岁,当天是他们第一天到矿场工作。另外还有一名矿工眼部受伤。

早先报道称,这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矿场炸药提早引爆。

智利国家地质和矿业部称,发生事故的矿场是违规而建的,没有进行注册。

' />
上周,33名智利矿工安然脱困,令智利国家形象大大提升。矿工获救后不久,智利总统皮涅拉便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智利政府组织的这场“完美救援”,使得皮涅拉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在白金汉宫,这位总统还向英国女王赠送了一块矿工从井下带出来的矿石。不过,尽管智利政府在此次救援中“功不可没”,但为矿工们维权的律师和地方政府,却没有就此放过对这次事故的任何责任者,他们将把政府监管机构及采矿公司告上法庭,并准备为每位矿工索赔至少100万美元。

上周,南美国家智利的一场“矿工大营救”,牵动了全球的神经。而这场营救,并没有随着掌声和赞叹而平息。33名矿工获救后,相关人士和组织便开始了索赔工作,并准备追究相关机构的责任。他们要营救的,不仅是33名矿工,更是智利所有可能被不负责任的矿主和监管机构“夺去性命”的井下工人。

市长为矿工家属代言

8月5日,圣何塞铜矿矿难发生后不久,当33名矿工音信全无时,卡尔德拉市女市长冈萨雷斯就主动承担起被困矿工家属代言人的角色。小城卡尔德拉距离事发矿井仅有35分钟路程,被困矿工中很多人的家就在这里。

冈萨雷斯搬来床垫,和被困矿工家属们一起住在出事铜矿外的临时房屋中。她曾代表矿工家属向媒体发言:“矿工们在井下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要求矿主在监狱中偿还。”

但仅仅发牢骚是不够的,冈萨雷斯很清楚,要保障矿工和家属的合法权利,必须走法律途径。她想起不久前在新闻里看到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律师,厄加多尔·雷诺索。他打赢过各种索赔官司,不论对方是监狱、医院还是市政府,都鲜有失手。很快,冈萨雷斯找到了这名律师的联系方式。

接到冈萨雷斯的电话后,雷诺索先给公证人打电话,然后动身前往圣何塞铜矿。几天后他得到确认,他将全权代理33名被困矿工中26人的集体司法诉讼。在圣何塞铜矿外,雷诺索首先向焦急等待的矿工家属说明,自己虽然无法帮助矿工和家属们减轻痛苦,但是,他承诺,他能依据法律,为矿工们尽可能的争取经济索赔。


律师称半年打赢官司

冈萨雷斯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类似索赔,每位被困矿工至少应得到100万美元的赔偿。因为采矿公司和监管部门负有主要责任。她强调:“我们不仅仅要求经济索赔,我们希望人们看到这是玩忽职守导致的谋杀罪行。商人们很清楚,缺乏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将矿工送下井,等于让他们去送死。”

矿工家属称,2006年和2007年,圣何塞铜矿几次因为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被要求停产,当时安监部门指出,矿井还需要第二个出口,以便发生意外时有逃生通道。但是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并未进行任何改造就重新开始生产。冈萨雷斯称,这是由于政府监管部门收受了矿主的贿赂所致。他们打算把与圣何塞铜矿相关的所有企业,以及智利政府的监管部门一同告上法庭,最后将由法院决定赔偿份额。

而在雷诺索看来,为矿工们打赢这场索赔官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虽然我的代理人对政府的搭救心怀感激,但同时,作为矿工和纳税人,他们有权得到政府的保护。采矿公司和政府监管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矿工们必须为他们经受的苦难得到赔偿。”

雷诺索认为,对于皮涅拉政府而言,尽快解决索赔问题对每一方都有好处。

雷诺索说,“皮涅拉总统成功利用了矿难救援这一契机,让反对派无话可说。而这场索赔官司本身证据充分,事实明确,公众舆论压力也是一边倒的倾向于矿工。”他预测,索赔官司最多6、7个月便可打赢。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雷诺索希望等待舆论的喧嚣稍稍平静后,便与政府对簿公堂。


事故推动安全大反思

此次矿井事故,也推动了智利内外对该国矿井安全的大反思。

智利铜蕴藏居世界第一,工矿业一直是该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井下安全问题并不容乐观。从年初至今,智利共有33名矿工死于矿难。因此,智利本国和国际组织也多次呼吁,必须改善井下安全问题。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化学、能源及煤矿工会联盟称,尽管圣何塞矿难最终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此次事故,也意味着智利的安全文化需要改变。联盟发言人布林指出,“智利是一个采矿业发达的国家,但其安全文化的标准不够。工会对安全问题没有发言权。”

矿难发生后,矿井所属的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声称,没有钱支付矿工被困期间的工资,也无力承担任何索赔要求。该公司甚至以缺乏人力物力为由,拒绝参与救援。最终负责营救的是智利国有矿业公司。对此智利媒体指出,该矿业公司在财务状况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仍然进行开采,这反映出智利矿业安全监管存在诸多漏洞。

此次矿难还使得智利采矿业的一些内幕被曝光,不少智利矿工称,即使他们在井下发现了安全隐患,也不敢说出口,因为担心丢掉工作。为此,智利矿工工会一直督促政府签署国际劳工组织176号公约,该公约敦促各国政府落实矿井安全规范,为揭露安全隐患的矿工提供保护。

智利誓做“安全大国”

为调查此次矿难原因,智利政府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10月19日,委员会成员之一,国会议员比尔切斯对媒体披露,圣何塞矿难发生当天,矿工们曾听到异常声响,但当他们告知管理人员后却未被受到重视,提前出井的要求也被拒绝。

比尔切斯说,受困矿工之一的伊利亚内斯告诉他,8月5日上午11时,他们听到很大的不寻常的噪音,随即要求离开矿井,但遭到拒绝。3个小时后,矿道发生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井下。.另两名矿工雷加达斯和桑切斯称,矿难发生前听到岩石中传来响声。当时听到有人向铜矿管理人员皮尼利亚打电话,但对方没有批准矿工升井。

调查委员会称,目前还不能确定矿工们当时向谁提出要求出井,但相关人员都将被要求在听证会上接受质询。

作为“亡羊补牢”的措施之一,智利政府组织了一支专家组,旨在改善所有行业的安全问题。智利议会采矿委员会主席加西亚表示,智利司法部长也在对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进行调查,同时议会正着手立法,将严重玩忽职守定性为刑事犯罪。


18日,在英国接受媒体采访时,皮涅拉也称,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没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矿难负有“巨大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将追究事故责任人,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皮涅拉也承认,政府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但他明确承诺,智利将签署国际劳工组织176号公约,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保护矿工安全。

皮涅拉称,虽然智利政府无法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矿难,但政府将保证尽一切可能让采矿业更安全。他说,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启动一项活动,旨在更好保护矿工、维护他们的尊严和健康。

“如果智利希望成为发达国家,那我们首先需要制订世界级的安全标准。”皮涅拉说。

' />

“劈腿”矿工巴里奥斯。

邀劈腿矿工代言

智利33名矿工得救后,命运各有不同,有5人已向女朋友甚至已婚妻子提出了去教堂举行婚礼的请求,而以搞婚外恋出名的矿工巴里奥斯被一家外遇网站相中,开出大价钱请他当代言人。

智利33名矿工全数获救后,引来各大制片商与书商争相采访,如今更有外遇网站出价10万美元,邀请婚外情矿工巴里奥斯担任代言人,但条件是不得与原配离婚,因为这样的多角恋才是名符其实的“婚外情”。


不以为耻

本报讯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巴里奥斯背叛结发28年的妻子玛塔·萨利纳斯,找到苏珊·巴伦苏埃拉当情人,这一事件曝光后,他非但不感到羞愧,反而在获救后高调地给了巴伦苏埃拉一个热吻和拥抱。一家专为寻求婚外情男女服务的外遇网站看中他的“大方态度”与“勇气”,决定邀请他拍广告担任代言人。

这个价值10万美元的代言条件是“要与元配维持婚姻关系”,因为这样他与巴伦苏埃拉才算是真正的“外遇”。但是萨利纳斯早已声明,要原谅丈夫的前提是“老婆、情妇二选一”,这下巴里奥斯恐怕无法爱情金钱两得意。此外,近日又传出巴里奥斯还与一名年仅25岁的小情人非常要好,这让一号情人巴伦苏埃拉比元配还要气急败坏。

口号为“人生苦短,来上一段外遇吧”的这家网站也早已备受争议,而且至今还没获得巴里奥斯允诺。外界推测,他是顾忌强悍的巴伦苏埃拉才迟迟未答应,何况现在别说是担任代言人了,恐怕他连这段四角关系都难搞定了。 (宗禾)

对比

首次团聚5人要结婚

获救的33名矿工当地时间10月19日下午举行了自他们获救以来的首次聚会。

在智利北部的滨海度假胜地卡尔德拉, 33名获救矿工和他们的亲人齐聚一堂,其中5人突然单腿跪地向他们各自的女朋友或已婚妻子提出了去教堂举行婚礼的请求。

34岁的克劳迪奥·亚涅斯在被困井下期间曾通过小纸条向他的长期同居女友克里斯蒂娜·玛西亚斯求婚。19日,他再次对玛西亚斯说:“我们在一起已经10年了,现在是我们结婚的时候了。”玛西亚斯当然很愉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

44岁矿工埃斯特班·罗哈斯在井下时曾发誓,要和43岁的妻子杰西卡补办一个教堂婚礼。和亚涅斯一样,罗哈斯的誓言也是写在小纸条上,通过给养的救援钻孔传递出来的。

' />
中国“救援哥”:避难设计是生存关键

参与智利矿难救援唯一中国人回顾经历,救援中多通道同时开掘,会向家属讲解救援方案和进展

- 对话人物

郝恒 三一重工集团工程师,参与了智利圣何塞矿难救援

- 对话动机

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69天后全部获救。作为唯一直接参与矿难救援的中国人,工程师郝恒被称为中国“救援哥”。他前天回到了上海,受到热烈欢迎。

郝恒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也观察到国外救援手段如何给国内矿难救援以借鉴和启发。□本报记者 孔璞

【参与救援】

作为器械技术人员参与

新京报:矿难发生时,你在智利吗?救援任务是怎么落在你身上的?

郝恒:我是作为技术维护人员参与救援。

智利矿难发生后,当时多家公司竞标最后利用吊装设备的救援行动。我们的合作伙伴,智利的BURGER公司提出的,以我们生产的履带起重机作为主要设备的现场救援方案胜出。

我是三一重工智利分公司的服务部经理,一直在智利负责设备维护和保障工作。

新京报:作为技术人员,你在救援现场主要从事哪些工作?

郝恒:主要是维护这架大机器的稳定。因为这台机器自重就有300多吨,会造成地面沉降,此外还会受风速、土地质地和坡度的影响。我需要把这些不安全因素全部考虑到并进行应对。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抵达现场的?

郝恒:我们是10月6日到达的,当时现场沸腾了。当地的电视台不断派记者过来拍摄这个来自中国的“庞然大物”。机器很大,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一名被困矿工的母亲跟我说,这台由中国制造的机器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她相信很快会与儿子团聚。

新京报:当时救援状况进展到哪一步了?

郝恒:我们到的时候,救援通道已快要打通了。我们过去,就是为了配合完成关键的最后一步———把矿工顺着救援通道拉上来。

这些矿工是8月5日被困井下的,救援第一步首先是打通输送管道,将药物和信息输送下去。第二阶段是打钻救援通道。

我知道的是打了两条(实际打了三条,从8月30日开始),因为下面都是岩石,进行很不顺利,所以最初有圣诞节才能救出来的说法。后来救援通道打得很快。


【救援现场】

三套方案考虑各种情形

新京报:你们到达现场后,救援工作进展是怎样的?

郝恒:10月7日起重机开始组装,当天快零点组装完成。9日上午8时多,智利矿业部长劳伦斯·戈尔伯恩宣布,历时33天、624米的隧道挖掘完成。这意味着,轮到我们上场了。

当天我们用吊车装了一部分井壁,后来为了赶进度,智利方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直接上卷扬机(又叫绞车,是由人力或机械动力驱动卷筒、卷绕绳索来完成牵引工作的装置)。

所以我就在一旁待命。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还需要我们的器械。

新京报:据说当时制定了三套“拉人计划”,他们后来为什么采取了第二套?

郝恒:其中第一套计划,是BURGER公司的中标方案,先把624米的洞井全部装上钢护筒,我们的起重机就是去装钢护筒的。

井壁装好后,再往下放“救援胶囊”。这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一种方案。

不过由于矿工家属希望尽快救出被困人员,因此救援方案改为第二套,只在洞口铺了56米的钢管。洞口是容易松动的沙石质地,往下是相对稳定的岩石质地,不铺钢护筒也较安全。

第三套是应急计划,一旦前两个计划无法实施。就由救援人员顺绳索下到矿井,将矿工捆绑在担架上,人力一把把拉上来。

新京报:采取第二套计划,看来是有风险的?

郝恒:第二套方案最大的风险就是救生舱被临时脱落的岩石卡住,救援通道直径660毫米,救生舱直径530毫米,中间的缝隙还是有些狭窄。

当时大家都希望早日救出矿工,所以宁愿冒点风险。

新京报:救生舱有多大?

郝恒:总高4米多,舱内也有两米多高,重460公斤。舱体采用的是网状墙,通风。像我身高1米72,体重不到130斤,站进去很宽松。

新京报:据你了解,万一救生舱被卡住,救援方有应对措施吗?

郝恒:有,救援人员介绍,救生舱内安装了呼叫设备,据说矿工还会配备安装摄像头的头盔,如果被卡住可以与地面保持联系。此外救生舱还准备了小氧气袋。


【目睹救援】

救生舱先空载试验

新京报:救援持续了超过24小时,你一直在现场吗?

郝恒:是的,因为我必须随时待命,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新京报:据你观察,救援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郝恒:12日,救援方在井口搭起了一个五个腿的架子,把卷扬机准备好,做了空载救生舱的实验。

10月13日,我5点就起来了,因为我也需要和救援队保持一致,在机器旁待命。

在正式救援前,救援队上下空载了三四次救生舱。此外,还要先送五名救援人员下矿井,为矿工检查身体,并讲解如何操作救生舱。

新京报:第一名矿工救援花了多久?

郝恒:第一次从放下胶囊到拉上来共花了将近50分钟。因为中间要等救援人员讲解怎么操作救生舱等,花了点时间。后来快多了,17分钟后就能放下去,快的9分钟就拉上来一个。

新京报:第一名矿工升井时,现场什么反应?

郝恒:矿工是带着特制墨镜出来的,大家都很激动,欢呼和掌声一片。第一个人顺利出来,意味着所有人得到救援的希望非常大,很多人都掉了眼泪。

我因为要守在驾驶舱里,没法出去和大家一起庆祝,就鸣笛表示祝贺。看到矿工和家人们抱头痛哭,我心里也特别激动,我从没类似的经历,那种感觉说不出来。

新京报:最后一名矿工升井,你们也才能松口气?

郝恒:还不行,底下还有五个救援人员呢。第二天快九点时,最后一名矿工升井,到了十一点才把所有人都拉上来。

那里昼夜温差大,晚上冻得厉害。但晚上光线有利于矿工眼睛恢复,所以晚上大家加班救援,一半以上的矿工是晚上救出来的。


【应急设计】

避难所、救生点起作用

新京报:这次救援成功,你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郝恒:我也和当地的救援专家简单交流过,我们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开始被困在地下的17天,矿工们熬了过来,此后的救援就是时间长或短的问题了。当地矿道有许多针对矿难的设计,这成为矿工逃生和生存下来的关键。

新京报:具体请你介绍一下。

郝恒:我看过他们在矿道里的录像,圣何塞铜矿的矿道是弯曲的,连小型的卷扬机都进不去。专家说这样的好处是,除了暂时阻断坑道通路外,在矿内其他区域的人员不会立即遭遇掩埋窒息威胁。

矿道里井下紧急避难所,矿工就是躲在那里逃过矿难的。

此外,在矿道内每隔数十米就设有一个救生点,储存了水和食物。正是依靠矿井内多个救生点,加之经验丰富的工头对食物进行了合理分配,矿工们才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

这些都很有借鉴价值。

新京报:救援本身,有哪些你认为比较有特点的措施?

郝恒:我到的时候,救援通道还在钻挖。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通道同时开掘,分别使用的不同的钻头。我得知的是井钻和旋挖钻。这样,有一条钻通,矿工就可得到救援。

另外,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旋挖钻挖好的通道进行紧张排管的同时,在其他备选救援点,排管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即使在最后一名矿工被救出之前,备选点的施工仍在进行。

此外就是输送管道,这个细细的管道很早就挖通了,将食品和信息运至井下。我没见过输送管道,因为这根管道事关矿工生死,只有专家、个别救援人员和家属才能接近,平时看得很严。


【信息沟通】

政府每天公布救援进展

新京报:在矿工心理健康方面,当地救援队采取了哪些措施?

郝恒:为了消除井下矿工的焦虑绝望情绪,救援队将可实现视频通话的微电子设备送至井下,心理医生经常通过输送通道进行远程辅导,家属们也经常过去通话鼓励他们。

新京报:家属们住在哪里,允许随意活动吗?

郝恒:家属们集中住在矿井附近搭的帐篷里,由政府负担所有开销。他们不能随意进入救援现场,但救援人员经常开着大巴拉他们进去看以及与亲人通话。别的活动不限制。

新京报:到现场报道救援的记者有多少,对记者采访有限制吗?

郝恒:平时注册的各国媒体就有一百五十多家,应该是注册了就可以采访吧,经常有三四百名记者在救援现场和附近转悠。

但矿工升井当天,处于安全考虑,是限制记者采访的,除了国家电视台之外,禁止其他媒体到救援点附近。当地政府给记者画了个山头,我一眼望过去,满山头黑压压的,据说有将近2000人。

新京报:家属们情绪如何,是否会和救援方发生冲突?

郝恒:我到达时家属们情绪都比较平静。当地政府每天都发布救援进展信息。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发布的信息都是最保守的估计,正常救援速度都高于保守估计。所以,救援速度经常出现突飞猛进,家属们都备受鼓舞。

家属们和救援人员没什么冲突。救援队经常把他们集中起来,介绍救援方案和进展,包括一时不顺利的原因。许多心情急切的家属也就理解了。

救援方案也会考虑到他们的心情,例如选了效率最高的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