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国是论 > 正文
别再为资源产品涨价犯难了
www.fjnet.cn?2009-08-25 17:40? 马红漫?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各地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冲动,让相关调控部门陷入到政策两难的尴尬境地。国家发改委正酝酿下发通知,对食品、液化气、交通运输等群众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开展监督检查,并要求各地审慎出台调价方案,尤其避免集中调价、提价幅度过大等现象。

这样的政策表述,表明所谓涨价“黄金时间窗口”正在关闭。从理论上讲,目前国内的价格运行状况适合于推进资源定价改革。一方面,国内资源品定价长期偏低,以水价为例,各地水厂数据显示,每吨水至少要上涨3角到1元才能“够本”;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品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其价格上涨很容易推高社会终端价格,并引发民意反弹,这也正是资源价格改革一直没有推进的原因所在。而在当下,以去年为基数的同比价格指数处于负增长之中,表面上的“通货紧缩”成为了难得的涨价良机。这就是学界所推崇的“黄金时间窗口”,而前期各地大张旗鼓的涨价行为也表明,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调控部门认可。

然而,理论上的观点却难免在现实中碰壁。国家发改委在此时酝酿叫停涨价风潮,就表明了这一问题的现实复杂性。事实上,在当今物价同比下行的“通货紧缩”背景下,民意对涨价的反对之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各地听证会上多数公众代表都是非常鲜明地反对涨价。究其原因,在经济相对低迷之时公众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不得不削减奢侈品开支,同时也意味着必需品开支所占比重加大。此时资源品价格大幅上涨,虽然形式上避免了助推通货膨胀,但却加重了公众的开支压力,自然难以获得普遍支持。这也正是发改委不得不提出审慎提价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就资源定价体制改革而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黄金时间窗口” 概念。价格改革决策部门与其等待“最佳改革时机”的出现,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工作。毋庸讳言,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所有行政决定价格领域都存在,无论是已经公式化的成品油定价、还是旅游景点的涨价行为,乃至之前通胀时期的行政限价行为,都无一例外饱受争议。其间,尽管价格决策部门的苦衷显而易见,但结果却总是陷入“涨价被人骂”、“降价无人叫好”的难堪境地。正因此,当公用事业涨价难题再度出现,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政府定价体制改革的开端,以此来彻底避免行政定价行为饱受争议的尴尬。

公用事业等资源价格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从目前定价情况看,涨价的方向似乎是毫无悬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公众是否能够质疑如下问题,即是否有可能在不涨价的前提下,提高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厘清公用事业定价的基本原则。作为公益性自然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的形式转嫁成本,而所谓的外部监管很难发挥作用。正因此,公用事业产品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保本微利 ”,而绝不能与工商企业一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此观之,诸如所谓“亚洲最赚钱公司”头衔被垄断资源企业获得,以及宁波自来水公司毛利率高达 46.85%,都是对相关产业的讽刺,而绝非企业荣耀。由此而言,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对公用事业行业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造,最终让他们彻底回归公益属性。

或许有人担心,企业以公益为目标将会陷入无人愿意经营的局面,其实这样的担心毫无必要。事实上,哭喊亏损的公用事业企业日子其实并不难过,由于没有竞争压力,不仅成本浪费严重,大量的隐含福利待遇也是导致亏损的因素。只有改革国有独家经营的状况,才能够让人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在英国,该国公用事业原由皇家经营,但是企业效益和服务质量持续下降。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对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彻底改革,电信、燃气、电力、水供应等纷纷实行民营化。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公用事业价格大幅降低,但是企业的服务质量却大大提高,所谓的经营亏损问题也荡然无存。

英国例子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思路,那就是有可能在不提高价格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市场供给的完美推进。其中的逻辑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调价行为本身。对国内价格主管部门而言,需要解决难题在前者,而不应该在调价进退中继续犯难了。(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