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新能源过剩说背后的利益之争
www.fjnet.cn?2009-11-18 09:45? 付克友?来源:四川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不久前,工信部、发改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时间新能源产能“过剩说”甚嚣尘上。不过,科技部近日的一份报告,却质疑这种“过剩说”,认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

政府部门之间的说法“打架”似乎有损政府公信力、影响公众判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打架”也并非坏事,因为部门利益不断博弈,才能逼近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方向。显然,工信部代表着传统能源大企业大集团利益,这些企业并不想放弃如鱼得水的高利润生存模式,生怕新能源抢了它们的奶酪;而科技部则代表新能源行业和企业利益,它们希望能尽快异军突起、开疆拓土,在能源行业的利润蛋糕上分一杯羹。

那么,到底新能源产能过不过剩?如果在这个行业,相关企业的行为是市场行为,所谓“过剩”就是个毋庸置喙的伪命题。既然是市场行为,企业自然会有成本收益的精打细算,赚了是它的,亏了也得兜着,无须政府和其他人来操心。行业有利可图,就有资金流入;市场优胜劣汰,就有资金退出。在市场的无形之手下,供需自然趋于平衡。

对一个朝阳行业来看,出现一定“过剩”也不足为奇。既然是朝阳产业,意味着率先进入者有“先发优势”,能获取超额利润(当然同时也要承担高风险),这可能导致社会资金追捧。但技术进步和竞争会让利润率趋于正常,令“过剩”消弭。

就此而言,政府部门去争论某行业是否过剩,显得杞人忧天。当然,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在某行业一哄而上,则另当别论。因为这些投资,很难说是在按市场规律办事,还是出于拉动GDP的政绩冲动。

从长远看,新能源产能当然不是“过剩”问题,而是远远不足。这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和大势所趋。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与胡锦涛主席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而在中国当下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占了91%,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不足2%,“过剩”从何说起?

真正值得忧虑的恰是传统能源的产能“过剩”问题。在高消耗高污染高利润的生存模式下,企业成本更多地转化为社会成本,让政府和公众埋单。宽松的政策下,导致传统能源的产能相对过剩,并挤占了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当然,传统能源不会承认其产能“过剩”。比如,在冷空气来袭之际,一些城市的油气就喊紧,因为石油巨头说“产能不足”。既然新能源远水不解近渴,旧能源就有了继续漫天要价的筹码。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