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政府帐的钱,就很难再流出了。这似乎已经是一种习惯,年底“突击花钱”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财政收入5029.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236.9亿元,同比增长32.6%。全国1~11月累计则已经完成财政收入633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24.89亿元,增长9.2%,完成预算的95.7%。根据预算支出和已完成支出间的差额,全国财政部门将在12月突击花掉2万亿元财政资金(12月13日《重庆晚报》)。

这种现象似乎多年来一直如此。比如,2007年中央各部委的支出预算超过1万亿,当年剩下的3000~4000亿元也是在年底突击花掉的(2007年11月《南方人物周刊》)。这种雷打不动的年底“突击花钱”当然不是某个部委、某个地方政府的行为,而是存在于各个部委、各级政府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个现象的造成是因为财政核算的不完善、太死板——如果不把当年的财政资金全部花掉,来年就得不到同样多或更多的财政拨款。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习惯了作为父母官的思维观念所致,因为完全不必用“突击花钱”的方式来消耗国家财政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

那么,该如何突击花掉这些财政资金呢?不妨借鉴一下巴西的作法。2003年,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巴西启动了“零饥饿”计划。“零饥饿”的旗帜性方案就是“家庭补助金计划”。所谓“家庭补助金计划”,即人均月收入低于100雷亚尔(巴西规定享有此计划的一个收入底线,数据均为当年的收入标准)的家庭,只要将6~15岁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出勤率达到85%),定期把7岁以下儿童带到公费医院免费体检并接种疫苗,每个家庭成员每人每月即可以从政府领取15~95雷亚尔的补贴——这笔补贴由银行按月自动转入受益人的帐户,从而避免了地方政府的克扣、截留。

暂且不管这种作法是否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但这种作法是完全可以借用的。倘若中国各级各部门政府每年年底都把当年本部门省下来的财政资金悉数存入银行,并由银行统一核算划入一个专门账户,再由这个账户转入到——由财政、审计、民政和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指定的贫困家庭账户,并且每年都如此由银行直接转账到这些贫困家庭账户。

当然,在细节问题上可以征求民意来完善这样一个机制的实施,比如省钱越多并全部用于了此项计划的政府机关、部门在来年可以以发放奖金的形式来鼓励所在部门的公务员树立“把每一分纳税人的钱都用在了有用之处”的思想观念。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既解决了无谓消耗国家财政的难题,也能因此而赢回政府丢失的一些政治分,从而完成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角色之上。

' />
近日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为56235.97亿,而今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支出预算为76235亿。这意味着全国财政部门或将在剩下的1个月突击花掉2万亿元。对此,财政部长称将加强管理严防“突击花钱”。

网民见到消息又一次心理失衡。尤其是蜗居的“欠发达国民”,红眼病集体发作,似乎一方面羡慕得要死,一方面又做出一副痛心疾首、忧国忧民状。这种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是和年底加大征缴税费力度齐头并进的,这一边稀里糊涂被征缴,那一边积极踊跃突击努力花,纳税人看到消税人如此表现,搁到谁身上谁也不会情绪稳定。

国事和家事真是无法相比,以居家过日子的经验,公家到年底为花钱而突击的现象简直匪夷所思。放眼世界,依循“和国际接轨”理论寻求答案,也不好办,哪个国家有解决中国式年底突击花钱问题的先进经验呢?这本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特色问题,而这个民族难题,并非世界的。

老百姓家庭,他国的政府财政,也有在某个时间段集中、快速支出的时候,看其花钱的方式,也算作突击花钱,但公众并不会为此愤慨和指责。一般人根据常识即可理解,对“突击花钱”不可一概而论。其实,大家并不在意花钱的速度,甚至支出数额也属次要问题。花钱办好事就好,只要办好事就不怕花得快、花得多,这道理无需专家和政府告诉公众。

有媒体指出,年底突击花钱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财政预算模式,如果不能按期把钱用完,对本单位或者部门不利。而“花钱速度慢”的原因,则是预算虚高,预算拨付速度慢,财政部门为追加经费而预留一部分资金到年终。

这些对突击花钱原因的阐述属于“专家言论”,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还要说,一个真专家应该看到和说出的东西,应该比这更多。这里,专家说出来的都是次要问题或表层现象,并没有揭示与突击花钱的根本原因与本质属性。我的理由和根据也很简单:财政预算模式和花钱速度,不是决定花钱方向与用途的因素。

“突击花钱”之所以被诟病、被痛骂乃至连官员都表示需要“严防”,是由于所谓的“突击花钱”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花得荒唐,花得不是地方,花出血汗钱收不到正面效果,花得越多越快对国民的伤害就越大。

本来不该花的地方花得已经够铺张、很奢侈了,突击花钱还要继续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对此有遏制办法吗?没有。这和民众反不了腐败是同一个原因,同一个道理。官员与权力机构的大腐败遏制不了,这点普遍的腐败小事当然也遏制不了。公众的叫骂抨击伤不到相关人员一根毫毛,这财政大权,本是消税人说一不二的领域,和纳税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和部长唱个反调吧,还是加强监督支持鼓励突击花钱好了。要不,就突击做点好事如何?比如,看看哪家学校的校舍梁斜墙歪、吹风漏水,看看哪些小学生的手冻得红红胖胖,给拨点钱解决一下安全和取暖问题;查查无存身之所的流浪者的生存状况,拿点钱预防一下路有冻死骨现象;看看有多少因拿不出医疗费而放弃治疗等死的人,拨出一些钱权当救命善款也比胡造滥发更有价值;看看有多少就业无门全家零收入的家庭,看看有多少老无所依、幼无所托的人……该干没干的事很多,该花钱而没花钱的地方很多。照我这种花钱思路去集中花钱,叫什么是无所谓的。

' />
财政部前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往年出现的财政支出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形今年将再次出现,根据全年财政预算,全年财政支出进度仅完成73.8%,全国财政部门将在12月完成突击花掉2万亿元财政资金的任务。年底突击花钱似乎在所难免.(2009年12月13日华龙网-重庆晚报)

看到这个消息,难免让民众有太多的感慨:一方面,是多年来中国大陆的老百姓始终不敢花钱,可还是“省着省着,窟窿等着”,一辈子的积蓄,也够不上一套房子的支出。相反,人们却不断看到各级政府曝出花钱似流水,最近一次记得似是众媒体追问“南水北调一千亿”花得不明不白,网民要问政南京一笔就开支“185亿治理南京臭河水”,因为这与百姓处境截然不同太多,又正逢国税局要让大家知道纳税内情,就更添了人们心头之堵:为啥政府财政比百姓敢花钱?一花又是那么的惊天动地成百上千亿?如今更要在岁末半个月里“突击花掉2万亿”?还是“任务”,这就更让作为全体纳税人的中国大陆的老百姓心里抹不直,为啥政府财政比百姓敢花钱?因为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政府财政似乎是“花着花着,税收涨着”,最新报道说,“11月中央本级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财政部表示,本月收入增长较快,除经济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外,主要是受去年11月收入下降、基数较低,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税收始终以25%以上的增幅雄居世界之首,如今又飞涨至“同比增长34%”,这样的收税钱,真有多得花不完的感觉,难怪要“突击花掉2万亿”!也就是说,从现在起的半个月内,全国财政部门日均要突击花掉中国大陆老百姓全体纳税人1300多亿!究竟怎么花,恐怕连中彩票大奖的人也回答不出来!

虽然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他表示,要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然而,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有根本的制度,政府财政花钱,再不能不能没有人大监督和严加追责了。

' />
根据2009年全国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报告,全国应完成财政支出76235亿元。但是,在时间进度已经完成91.7%,财政支出进度仅完成73.8%的情况下,意味着还有2万亿元资金将在12月一个月中全部用掉,突击花钱似乎又将在所难免。(《第一财经日报》12月12日)

通常情况下,钱多了并不是坏事,何况是两万亿元之巨。可是如果多得莫名其妙,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有可能是确实花不了,也可能是该花的没有花。作为刚刚被明确权利的纳税人,作为感到“很差钱”的每个公民,都想知道得更多。

该花的没花了,该收的可不少收。财政部消息称,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3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仅11月份就比去年同月增长了32.6%。

差钱不差钱,关键看消费。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出口锐减,眼下又面临欧美诸国的贸易保护战,但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还是成功完成“保八”的经济目标。但是,随着通胀压力下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居民消费必须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什么舍不得消费?还是差钱啊:毕生积蓄求一蜗居而不能,教育医疗支出居高不下,不多存点钱哪行,更别提透支消费了。所以说,提高居民消费动力必须要在保民生上下功夫,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改革的最大掣肘都是钱,能说我们不差钱吗?

以教育为例,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16年过去,这个目标不仅上个世纪没有实现,跨世纪了还没兑现,2008年也才仅达到3.48%。对教育市场化的放任,必然导致“7成家长认为教育费用难以承受”的苦果。

在目前已经完成的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是否足额拨付不得而知,制定预算初期是否就将教育支出所占比达到4%,仍不得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履行纳税人的税收监督权呢?缺乏了公开透明和全程监督,钱多和钱少一样令人不踏实,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年底突击花钱有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如果花不完,一方面财政有可能把钱收回;另一方面是下一年度将会以此为基数减少预算,谁会那么“傻”呢?“可劲造”的背后是知情与监督的缺失,显示出国富民穷的尴尬。

' />
近日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为56235.97亿,而今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支出预算为76235亿,这意味着全年财政支出的进度仅完成了73.8%。全国财政部门或将在剩下的1个月突击花掉2万亿元。(12月13日《重庆晚报》)

看完报道,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真的富了。年关将至,不但不再为没钱发愁,而且还为钱多得花不出去犯难。据说这种情况年年都有,只不过今年的数额多些罢了。虽然财政部长称将加强管理严防突击花钱,但从往年的经验来看,大多数资金还是会被“光明正大”地花出去。

这样的富裕景象却让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云阳县龙坝镇一位小女孩居然穿着红色凉鞋、提着一个用旧油漆桶改制的小火炉去学校上学(12月9日《重庆商报》)。“火炉女孩”告诉我们,富裕的财政阳光,还没照耀到所有角落,我们的钱,还远没有多到花不完的程度。至少,在贫困的山区,还有孩子冬天穿不起棉鞋,还有教室在上课时生不起火炉。

感觉到寒冷的不只是那个女孩。也是在这个冬天,河北蔚县教育局长葛祥因为全县学校的烤火煤没有着落,在家中用一把水果刀刺中左腋大动脉自杀。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不幸的是,教育领域现在真成了问题集中的领域之一。早在1993年,国家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可直到2008年,教育投入才占到国家GDP总量的3.48%,“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再一次成为纸上谈兵,教师们盼了多年、温总理强调了多次的绩效工资,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仍然还在“观望”和“调研”。

而我们的邻邦日本,早在1947年就将国民义务教育由战前的六年延长到九年。1954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学校供餐法》,以便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保证孩子们能够在学校免费吃上一顿饱饭。这些政策并不是始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时,而是始于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战后。

我们的经济近年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劳动力资源优势,靠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当人口红利即将吃完,当剩下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我们想要持续发展,只能靠高素质的人才,只能依靠教育。把花不完的2万亿多一些投入到教育上,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才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