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现场中国黑衣美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位美女脱红色外套穿着黑衣听演讲的全过程,被制作成了动画迅速走红各大论坛,引发网友人肉搜索。24日,王紫菲开博回应网上的各种猜测,称没有自我炒作,座位只是分配的,请口下留情吧。(11月25日《新快报》)
一件事情能引起关注,总有被关注的缘由。而这背后并非是有那么多的“巧合”,而是有心人的“发现”。从痴迷于系列拍照,“挖掘”出热门题材,编制出这一“特大新闻”上看,其用意极容易看清的。比如,与奥巴马大方握手的照片,那天奥巴马握手的人多了,别人怎么没进入镜头,为何单单挑选这一幅“作品”。
与此相应的是,黑衣美女一夜间家喻户晓,迅速让人狂热,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实际上这和春晚发现神秘美女如出一辙,玩的是同一个游戏,没有新意。之后,王紫菲的资料、生活写真、校内生活照,很快被人肉搜索出来。这是跟随着起哄,几乎是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如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一书指出的,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幼稚和肤浅,显然成了王紫菲迅速走红的催产素。这其中的驱动力,可能不仅仅是窥视欲和好奇心,而是幼稚和肤浅的文化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死循环,不断地造就“名人”,造就假象。而这个时代,出名的人走马灯似的更换,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王紫菲开博澄清没有炒作。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反倒招嫌,恐怕“越描越黑”。既然没有炒作,为何不保持沉默?事实上,被卷入幼稚和肤浅的漩涡,事情已经不是她左右得了的。
其实,王紫菲成为焦点人物,迅速蹿红网络,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这件事情连“花絮”都够不上,而奥巴马与上海的大学生对话,才是“主料”,现在她占据了主要位置,真是相当没劲。
- 2009-11-26奥巴马女郎
- 2009-11-26“奥巴马女郎”何以走红
- 2009-11-26“奥巴马女郎”走红在平庸的时代
|